伍江
伍江 (1960年10月 - ) 男, 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上海市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伍江 | |
---|---|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
出生 | 1951年12月 |
国籍 | 中国 |
籍贯 | 江苏省南京 |
民族 | 汉 |
母校 | 南京理工大学光学仪器专业 |
职业 | 天文学家 |
199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获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 2016年4月,任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 。[1] 长期从事西方建筑历史与理论的教学和上海近代城市与建筑的历史及其保护利用的研究。
目录
人物经历
1983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
1986年同济大学建筑理论与历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
1987年攻读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1993年毕业获博士学位。
1993年至1994年赴香港大学做访问学者。
1996年至199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
1998年至2003年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
2001年至2003年任同济大学校长助理兼人事处处长(2003年)。
2003年2月至2008年10月任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2005年至2009年兼任上海市地名管理办公室主任)。
2008月11月至2009年2月任上海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局副局长。
2010年1月任同济大学副校长兼联合国环境署-同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学院院长。
2016年4月,教育部研究决定,任命伍江为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正局级)。
其間,同時兼任《时代建筑》常务编委、《城市规划学刊》顾问编委,《世界建筑》、《住区》、《公共艺术》等学术期刊编委,国际移动城市学会(IVM)理事,世界生态城市规划学会(IUPEA)理事,全球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GUPES)理事会主席。现还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2016-今)、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2011-)、中国雕塑学会特邀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2015-今)、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2003-今)、上海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主張激活工业遗存,留住记忆
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在瑞典成立
工业遗产的消失速度非常快。今天,距离我们更远的农业文明,甚至狩猎采集文明,都能找到遗迹。工业文明如果它的物质载体消失了,以后的人根本无法想象。于是,全球范围内开始有学者展开工业文化遗产的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形成全球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H),后来还有20世纪遗产保护研究会,把工业看作是20世纪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已成为全球共识。
留住工业文明的历史乡愁
所谓的城市历史文化记忆保护,不仅仅是我们学术界讨论的事情,它事关每一个人。
2005年前后,上海已经有了100个左右的创意产业园区,其中85%以上是旧工业厂房的再利用。也有新造的,但都不成功,艺术家不愿意进去,反而是旧厂房改造的都成功了。
对工业遗产的利用不只是卖情怀、卖文化,您所要强调的是,在赋予工业遗存当代价值的同时,也要保留当时的社区记忆,让人们望得见乡愁。
激活工业遗存,要增功能更要留记忆
伍江:我在市规划局的时候,每天都会收到很多建议信,有很多专业的建筑师、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来投诉,说哪哪被破坏了。但令我触动很大的是一位杨树浦电厂的工人,他说你们不能把工厂的大烟囱拆掉,拆了我们的记忆就没了。他说我已经退休了,烟囱现在也不用了,但是它是我们所有杨树浦电厂人的一个念想。
所以,专业学者讨论一栋建筑的价值是什么,从理论上讲大烟囱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那就是记忆。就像在家里面,如果去世的老人的东西都没有了,也就谈不上记忆了。虽然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留着,但你总是要留下点什么,给自己一些念想。
社会任职
兼任《时代建筑》常务编委、《城市规划学刊》顾问编委,《世界建筑》、《住区》、《公共艺术》等杂志编委,国际移动城市学会(IVM)理事,世界生态城市规划学会(IUPEA)理事,全球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GUPES)理事会主席。
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2011-今),中国雕塑学会特邀理事,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城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2003-今)。
2010年起任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
著作
《上海百年建筑史》。
《上海弄堂》。
《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与管理》。
获獎
參考来源
- ↑ 同济大学 - 伍江 教授,同济大学
- ↑ 伍江 ,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