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伊春市地質博物館

伊春市地質博物館 原圖鏈接 圖片來自於百度圖片

伊春市地質博物館 位於黑龍江省伊春市新風街,是1992年6月小興安嶺森林藝術節時,為深入改革開放,經伊春市人民政府決定,將小興安嶺資源館主樓第七層400平方米闢為市博物館,隸屬伊春市文物管理站。

目錄

簡介

中文名稱 伊春市博物館 類 別 城市歷史博物館 地 點 黑龍江省伊春市新風街 館藏精品 鐵甲片、佩刀、樺皮筒 門票價格 免費 開館時間 1992年6月 [1]

 
伊春市地質博物館1 原圖鏈接 圖片來自於百度圖片

目錄

1 建築布局 ▪ 史前陳列區 ▪ 原始社會區 ▪ 遼金元展區 ▪ 明清展區 ▪ 抗聯部分 2 參觀信息 [2]

建築布局

陳列以嘉蔭龍骨山出土的鴨咀龍化石為中心,以伊春市歷年出土的文物為內容,按年代順序分為五個展區:

史前陳列區

距今1萬年-6500萬年前。展出了從侏羅紀至更新世的動植物化石標本。白堊紀的鴨咀龍化石以及更新世的猛獁象骨骼化石,說明了史前小興安嶺地區的蒼桑變化。

原始社會區

陳列了新石器時期大砬子遺址、小孤山遺址等照片,大型石網墜,石矛,石鏃,石核,陶祖等文物,說明從遙遠的古代,小興安嶺地區就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遼金元展區

展示了伊春市出土和徵集、採集的遼金元時期的文物。除生產、生活遺存外,較突出的有"都統所"、"猛安謀克"銅印和"金質符牌",說明金代政權機構在這一地區的存在。古墓群出土的獸印磚、石幢則說明當時人口密度和與中原地區的文化交融。"樂舞浮雕石幢"又是女真人遺存中不可多得的雕刻藝術品。各類大小形制不同的鐵鍋和銅鍋,說明當時小興安嶺上即有三五口人之家,也有百十口人的軍隊。

明清展區

展出了樺皮蓋船棺墓及其出土的鐵甲片、佩刀、樺皮筒、鳴鏑、箭杆、帶跨、骨扣、骨環、皮甲衫、皮衣、皮褥和鄂倫春正紅旗佐領銅印等。印證了清政府戍邊安的史料記載。還展出了鐵力五大營遺址照片和嘉蔭觀音山遺址的廟宇建築飾件等。

抗聯部分

小興安嶺是東北抗日聯軍堅持抗戰的主要基地之一。1980年中共伊春市委曾邀請抗聯老戰士回訪故地。陳列展示了中共北滿省委舊址(鍋盔頂),三、六軍基地(四塊石),六軍軍部遺址(老白山)等照片,同時展示了抗聯老戰士深入密林回訪的情景;配合展出部分出土的槍支、彈殼、馬蹬、鐵馬掌、鐵鍋、鐵桶、群眾給抗聯送糧的車輪等文物,重現了中華兒女艱苦卓絕的抗日鬥爭史實。

 
伊春市地質博物館俯瞰圖 原圖鏈接 圖片來自於百度圖片

參觀信息

館址位置: 伊春市博物館位於黑龍江省伊春市新風街。 開放時間: 伊春市博物館常年開放。 [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