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伊川县白沙镇第四初级中学

来自 花瓣网 的图片

伊川县白沙镇第四初级中学积极推行并完善级部管理机制,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师德工程、学生心理健康[1]咨询工程,抓好“双十”管理,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和学科课题研究,构建起了“管理水平讲科学,课堂教学讲特色,教研活动求新意,课外活动求灵活,社会实践求实效,学生发展抓全面,安全工作保稳定,后勤工作做保障,整体工作上水平,重点工作求突破”的综合工作管理体系。

目录

校园咨询

伊川县白沙镇第四初级中学校长李学灿用生命谱写树人之歌

李学灿生活俭朴,他的办公室可为佐证。

已经是最后一页了

他的照片很少,我们只能从学生的毕业照中寻找他的相貌。

今年5月27日下午,忙碌了一上午的伊川县白沙镇第四初级中学校长李学灿,在汇报工作时突然喊头疼。他打算趴在桌上休息一会儿,但是他再也没能醒来……

3个月后,李学灿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伊川县隆重举行。这名共产党员定格于51岁的生命历程,让很多在场的听众洒下热泪……

一桩桩往事,一句句赞叹,一声声叹息……今年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李学灿的同事、家人和学生,为我们还原了他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32年从教生涯。

他很认真,严于治学创佳绩

9月1日,我们来到位于伊川县白沙镇范村的白沙镇第四初级中学。走进李学灿生前的办公室,看到的是简易的陈设、桌子上的作业本、挂在墙壁上的教学重点。他的同事告诉我们,那里的陈设一点儿没变,李老师似乎还坐在那儿。

据白沙四中副校长[2]李全伟介绍,这么多年来,李学灿一直担任九年级毕业班教学工作。2008年,由于工作需要,年近五十的他,又担起毕业班政治课的重担。为了应付复杂多变的时政和社会热点,倔强的李学灿再次埋下头,刻苦钻研。他总说:“只要肯吃苦,没有干不成的事。”经过不懈努力,李学灿在全县校长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所教学生的政治平均成绩今年位列全县前茅。

“行动是无声的老师,工作着才是最美的!”这是李学灿生前常说的一句话。说起各班的情况,他甚至比班主任还清楚。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白沙四中的面貌日新月异,一年一个样,所有老师都兢兢业业,教育教学质量年年攀升。2000年,白沙四中考入伊川实验高中的学生不过2人;2009年,这个数字变成21。一时间,白沙四中成了附近学生最为向往的学校。

他很敬业,心系学校“不要命”

我们在伊川实验高中见到了数名李学灿的最后一届学生。提起李老师,这些稚气未脱的少年脸上满是沉重的表情。他们说,李老师曾和他们约定,等录取通知书下来,李老师要亲自为考上伊川实验高中的学生戴上大红花。“可是,现在……”说到这里,几名女生已泣不成声。

2008年8月底,李学灿因意外导致左脚踝关节粉碎性骨折。女儿和妻子把他送到正骨医院。可他死活不愿意上手术台,大声嚷嚷着说:“明天就开学了,学校工作还没有交代呢!”结果,医生、护士等了快1个小时,最终才将打完电话的李学灿推进手术室。

一出手术室,李学灿又让妻子祁灵凡打电话给同事李全伟,询问开学的情况。随后的半个月时间,身处病房内的他几乎每天都与电话为伍。提前出院后,他又把医嘱抛在脑后,让家人用架子车把他拉到学校去。

“只有在学校,我心情才会好。”李学灿的“不要命”,最终使左脚落下了病根,直到去世也未能痊愈。

他很执著,无怨无悔甘奉献

白沙四中曾因地理位置差、吃水难,留不住老师和学生。李学灿为此焦虑万分:“如果解决不了吃水问题,学校就难以发展。”

2001年夏天,为给学校打一口机井,李学灿买来电缆和几根旧电线杆,带着几名年轻教师架杆拉线。盛夏时节,骄阳似火,大家顶着热辣辣的太阳干活,晒得几乎脱了层皮。

“每次干完活,他都自己收拾东西最后走。”李全伟说,有一次,他们拉电线杆时,不慎手一滑,电线杆擦着李学灿的身子倒了下去。大家惊出一身冷汗,李学灿却嘿嘿一笑:“我的命金贵着呢!学校没有水,一时半会儿阎王爷不会叫我走!”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那年夏末,学校吃水难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2008年5月底,因这口机井被污染,李学灿再次领着年轻教师打井。随后的两个月里,李学灿只要没课就去干活,基本没回过家。总是在他衣服上出现的泥点子,陪他一同见证了新井的出水成功

他很无私,燃烧自己为他人

采访中,李学灿的女儿李妍琼说起一件往事。25年前的端午节,李学灿年仅两岁的小女儿拉肚子且高烧不退。祁灵凡让邻居去学校通知李学灿,可正在上课的李学灿不含糊:“孩子有病就送医院吧!我回家了,她就能好了?”

李研琼说,直到父亲放学后,妹妹才被送到医院,但医生说送来太晚了,已经没法救了。“爸爸很自责,也很难过,和妈妈一起放声大哭。”李研琼说,可第二天父亲还是强忍悲痛,坚持站在讲台上。

由于李学灿一心扑在工作上,结婚28年来,祁灵凡无怨无悔地操持着家务,同时还伺候着瘫痪多年的婆婆,没有一句怨言。对此,曾和李学灿一起工作了20多年的朱建彬说,有一年收秋,天下起了大雨,祁灵凡托人捎信,让李学灿回家抢收玉米和谷子。可为了不耽误毕业班学生的课,李学灿没有回家。结果,李家整整吃了一年发霉的玉米和谷子。

“学灿他不是不顾家,他是撇不下学生!”朱建彬说,李学灿家里条件不好,但从未享受过国家的“两免一补”优惠政策。而且,他还资助别人,离世时工资卡中只有600多元。

也正因为如此,李学灿去世后,方圆几公里的群众以及李学灿教过的历届学生纷纷到他家吊唁。他们说,李老师是他们心中最好的老师,他心里装的永远是学校、是学生,可唯独没有他自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