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家鄉
伊家鄉位於建寧縣縣境南部,北緯26°41′,東經116°47′,距縣城27公里。東與均口鎮相鄰,南至寧化縣安遠鄉,北界裡心和溪口鎮,西靠黃埠鄉。境域面積1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247公頃,林地面積9335公頃,有毛竹1466.67公頃、油茶1066.67公頃,森林覆蓋率達74%。全鄉轄8個行政村,99個村民小組,103個自然村,14382人。[1]
中文名: 伊家鄉
外文名: Yijia Township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地理位置: 建寧縣縣境南部
面 積: 118 km²
下轄地區: 轄8個行政村
電話區號: 0598
郵政區碼: 3545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
人口數量: 12362人(2005年)
著名景點: 宋代古窯舊址
車牌代碼: 閩G
方 言:贛語
目錄
歷史沿革
伊家地屬縣邊陲,三都隘為寧化,長汀的古通道。伊家建鄉歷時雖不長,但鄉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宋、元朝伊家屬西鄉轄都上、都下保,明、清朝屬南區轄都上、都下保,民國30年伊家成立豐安鄉轄8個保,蘇區時成立蘭溪區,轄5個鄉,解放後屬均口三區轄6個鄉。1950年均口設第三區人民政府,轄寧安鄉(均口)、豐安鄉(伊家)、新安鄉(濉城)三個鄉。1951年成立均口供銷社,1958年均口改稱為人民公社,1972年從均口公社劃出7個大隊成立伊家人民公社,1984年人民公社改稱為鄉人民政府。 2005年現轄8個行政村,98個村民小組,103個自然村,計3131戶12362人。全鄉土地總面積168034.5畝,其中耕地面積14799畝,林地面積140032.5畝。
自然地理
伊家鄉地處中亞熱帶,居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又有大陸性地氣候特點,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冬夏乾濕差異懸殊,地形複雜,立體氣候及地區小氣候差異顯著,故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全鄉各地累年年平均氣溫11—17℃,累年平均日照數達1720.7小時,日照百分率為39%,全縣平均降雨量1700-2000毫米。伊家鄉境內河流水域占地十分之一,主要是瀾溪、都溪、東風水庫、嚴坑水庫及數口小山塘水庫、池塘。伊家鄉山青水秀,物產資源豐富。全鄉為「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里和莊園」。稻田有傳統的養魚技術,筆架、隘上村的魚苗生產,有修久的歷史,早負盛名,所產魚苗,除滿足本鄉水面養殖外,還供應鄰近鄉鎮、縣的水面養魚苗需求。伊家的熏魚乾品質好,風味獨特,久富盛名。瀾溪大蘇坑藍底紅腳的紅菇,聞名縣內外。沙洲沿河兩岸的烏梨木,質硬光亮。境內蘭溪保存有大量的宋代古窯舊址。
自然資源
鄉內有伊溪、瀾溪、都溪、里沙溪,建有沙溪、羅坊、瀾溪等發電站6座,發電總量10420千瓦/時。有跨50米以上橋樑7座。境內沙洲石門至瀾溪汪家鋪一帶有優質瓷士資源,田螺寨有豐富的鈾礦資源,陳家際有鉛鋅礦點,雙坑有雲母廠,筆架村有中華紅大理石等礦產資源。境內有東風、嚴坑等水庫,庫容116萬立方米,灌溉面積3200畝。建大小水壩183處,山塘40處,建成旱澇保收面積7000多畝。
基礎設施
六十年代以前伊家境內無一條公路,貨物進出主要靠肩挑、水運,至1979年三伊公路開通,全長13公里,至1980年各行政村基本通簡易公路。90年代後,政府先後投資2539萬元,主要修建橋樑3座、完成鄉村簡易公路11條40.3公里的整修和伊家至三灘公路13.98公里硬化工程。架設電線23公里,新建衛星地面接收站,完成與縣電網照明供電的併網工程,重建瀾溪永安大橋和續修德星橋石拱大橋。1988—1995年,共投資812.9萬元,主要修建安裝鄉所在地及東風天井坪自來水,開機耕道,灌漿續修嚴坑水庫,修防洪堤5處,修圳66條,修建7個村中心點飲水工程和兩個水庫病改工程。2005年全鄉有大小水壩183處,水渠192條,全長147.1公里。1984年,首次設計集鎮建設規劃,把老新街至花橋頭、堪頭段至夢科荷家丘規劃為集鎮建設點。1991年,縣工商行政管理局出資建農貿市場1個,面積1946.7平方米。1992年9月將伊家灣圩改為新街圩,集日為「四、九」日。1993—2005年,共投資889.2萬元,鋪設新街至水利站水泥路面700米,寬6米,興建新街農貿市場,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興建老年人綜合健身活動場所,占地642平方米,鋪設鄉集鎮所在地下排水管364米。2002年「6·16」特大洪災,征地計33.10畝,安置災民34戶。1988—2005年,全鄉共有21個新村建設點,建新房1655戶,12.9萬平方米,戶均83.7平方米。百戶以上新點一個,50戶以上新村點二個。1988年,農村平均每戶住房88.4平方米。80年代,新建住房大部分是木質結構,90年代後,主要為磚木結構和鋼筋混凝土結構。至2005年,農村戶均住房110平方米左右,比1988年增加22平方米。
科教文衛
2005年,全鄉普通中學1所,在校中學生466人,中學教職工35人;小學8所,教學點3個,在校小學生856人,小學教職工92人。建鄉以來,全鄉考入縣一中342人,考上本科139人、大專199人、中專198人,獲博士4人,碩士7人。伊家籍在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達400多人,其中有任團處級幹部2人,正營級4人,正科級8人,副科級27人,榮獲生物科學技術職稱37人,其中副高1人,榮立一等功1人,立三等功14人16次。有伊家鄉東風村籍的省政協委員、縣政協副主席黃思興,投資1200萬元創辦福建省閩江源綠田實業有限公司。1993—2004年,共投資104萬元,陳家小學、伊家中心小學擴建教學樓5幢,重建衛生院門診暨病房1幢,占地面積330平方米。1985—2004年培養出初三畢業生2212名,考上各類中專198名,考上縣一中342名。有大學本科生139名,大專學歷199人,中專學歷198人。有博士生4名,碩士生7名。1989年瀾溪村德星橋吳家村吳有昌為全省文科狀元。2005年衛生院有醫務人員10名,衛生技術人員12名,其中副主任醫師1人,主治醫師1人,醫師1人,護師2人,護士2人,檢驗師1人,助產士1人,公衛醫士1人,藥劑師1人,放射醫生1人。醫療設備有200毫安X光機、半自動生化儀器1套、雙導聯心電圖機1台、彩色B超機1台、牙科治療機。設有病床14張,年門診12000人次。8個村醫療所配有18名村醫。
特色物產
伊家鄉土特產較為豐富,盛產紅菇,尤其是瀾溪村大蘇坑等地所產紅菇最為優質,遠銷東南亞各國。還有油茶麵積0.9萬畝,年出產茶油2000公斤;薰魚乾聞名省內外;筆架、隘上2個著名鯉魚苗孵化專業村,生物學家黃震教授考察後對適於淺水養殖的鯉魚變種——田鯉(建鯉),以老農民、人民代表柯有柏的名字命名為「柯有柏鯉」,可年產3000多萬尾。
經濟狀況
全鄉有貨車7輛,中巴客車5輛,小車12輛,拖拉機43輛,摩托車2365輛,輕騎1212輛。2005年有柴(汽)油機26台,收割機1台。電話1960年各大隊部通手擺式電話。1985年鄉機關通號碼電話,1995年通程控電話,2000年普及村戶,至2005年,全鄉安裝程控電話1680門,IC電話11門。1982年鄉村百姓始購黑白電視,1996年各村普及有線電視,2004年6月鄉級擴頻道35個台。農民家庭每百戶平均擁有摩托車76輛、電視機97台、電話機52門。2005年全鄉各項存款總數為1580萬元,是1988年的13倍。1984年社改鄉後就有企業隊伍,有從業人員10人,主要經營農器械維修、電工、鋸板、加工、車木等業務。1986年省政府扶貧伊家鄉,大力發展鄉辦企業,辦有養兔場、建材廠、錘子柄廠、竹器加工廠、切片廠等企業,1987年鄉鎮企業總產值僅81.2萬元。90年代以後,鄉內先後有瓷磚廠、林化產品廠,炭粉廠、擦鞋器廠,小料加工廠、茶葉加工廠、香芯廠、豆腐乳、辣椒漿加工等鄉辦企業。2003年辦起竹花枝條廠、炭粉廠。至2005年,伊家有個私香蕊廠、炭灰廠、電機榨油廠、粉碎輾米廠、表水筍罐頭廠等企業10餘家。2005年全鄉工業總產值達12100萬元,是1988年的148倍。全鄉企業從業人員1345人,工業從業128人,稅金166萬元。建築業從業人員120人,交通運輸102人,批發零售貿易從業人員249人,外出鄉、村從業人員2661人,其它從業人員380人。1996年,鄉黨委政府制定奔小康計劃,實行田裡種糧、煙、蓮,山上抓竹、果、林,庭院發展養殖、作坊、食用菌,農業結構日趨合理。至2005年糧食播種面積14897畝,糧食總產量7449噸;烤煙1900畝,蓮子2900畝,竹山21300畝,果樹9760畝,茶葉594畝,林地13.34萬畝。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005元,是1988年的4.6倍,農業總產值4642萬元,是1988年的5倍。全鄉有林業用地13.85萬畝,活立木蓄積量53.73萬立方米,毛竹2.13萬畝,森林覆蓋率77.4%。1999年9月開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至2002年12月結束,生態公益林3.01萬畝,商品林10.41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