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蒲寧短篇小說選
內容簡介
蒲寧早期的文學活動,與社會上的文學流派、團體沒有聯繫。從19世紀90年代起他才與高爾基等作家所舉辦的文學團體有了交往,這些交往對蒲寧的創作有一定的影響。蒲寧和高爾基都維護真實的、徹底的現實主義藝術。但蒲寧政治上的保守使他們很難進一步成為志同道合的戰友。蒲寧以纖細靈巧的作品形式、形象鮮明的比喻手法、抒情性的筆調、強烈的色彩和其他使人易於感覺的藝術因素而使他的作品受到當時包括契柯夫、高爾基在內的國內外讀者的好評,並因此而成為聖彼得堡作家集團中著名的一員。 他以屠格涅夫、列夫·托爾斯泰作為自己的榜樣,嚴格按照俄羅斯正統的現實主義方法去描寫和刻畫社會與人。在他早期的短篇中,自然景色仍占很重要地位,他同作品人物的內心感受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其中著名的有以抒情的筆調來表達舊俄時代即將衰落的貴族命運的《安東諾夫卡蘋果》(1900,又譯《冬蘋果》)、家業衰敗,苟延殘喘的貴族如何死守凋零的莊園的《末日》(1903)、反映俄國農民悲慘境地的《塔尼卡》(1892)、涉及到俄國農村應該走向工業化還是保持舊日閉塞狀況的《新路》等短篇小說。《塔尼卡》描述一個農村小姑娘眼見父母被迫賣掉最後一匹馬的故事,塔尼卡在絕望中遇到了一個善良的地主老爺,他收留了塔尼卡。蒲寧認為像塔尼卡這樣的「人物」,他們的命運歸根結底是與善良的老爺的命運是一致的。
作者簡介
1933年 伊凡·亞歷克塞維奇·蒲寧(1870~1953)俄國作家。主要作品有詩集《落葉》,短篇小說《安東諾夫的蘋果》、《松樹》、《新路》,中篇小說《鄉村》等。1933年作品《米佳的愛》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於他嚴謹的藝術才能,使俄羅斯古典傳統在散文中得到繼承 諾貝爾獎委員會主席霍爾斯陶穆這樣評價他的作品:一部《鄉村》小說,使40歲的蒲寧名聲鵲起。在小說中,他抨擊了那些有民族自大狂的農民,對那些鄉愚的嘴臉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畫。作者雖未從歷史的角度分析農民的沒落,只簡述了兩位主角的祖父被莊園主縱犬追逼而死,但這個情節耐人尋味,它暗示了一種先天的精神壓迫,蒲寧以對這種精神壓迫的描寫來暗示自己對這種高壓手段的鄙視。蒲寧的這部作品完整地體現了俄國文學的本色陰鬱加殘酷。 蒲寧早期的文學活動,與社會上的文學流派、團體沒有聯繫。從19世紀90年代起他才與高爾基等作家所舉辦的文學團體有了交往,這些交往對蒲寧的創作有一定的影響。蒲寧和高爾基都維護真實的、徹底的現實主義藝術。但蒲寧政治上的保守使他們很難進一步成為志同道合的戰友。蒲寧以纖細靈巧的作品形式、形象鮮明的 ……
內容預覽
在那個夏日的黃昏,我像每次進城時一樣,在城裡最好的一家旅館開了一間連臥室的套間。我吩咐侍者把窗戶統統打開,把茶炊拿來,就三腳兩步走到窗口,因為屋裡悶得透不過氣來了。此時窗外已經伸手不見五指,閃電不時劃破夜空,就好似貼着地面滾過。一會兒,侍者用托盤端着茶炊快步走進來。我看見:除了一個茶炊、一個涮杯缸、一隻玻璃杯、一碟小白麵包外,托盤上還有一隻茶杯。「為什麼還要一隻茶杯?」我問。侍者擠了擠眼睛,回答說:「鮑里斯·彼得羅維奇,有位小姐要找您。」「什么小姐?」侍者聳了聳肩膀,做出一副笑臉,說:「那還用問。她苦苦求我放她進來,說是如果能掙到點錢的話,一準送給我一個盧布。她看到您乘着馬車來旅社的……」「這麼說,是個街頭的神女羅?」「可不。可是向來是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