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

伊凡·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Иван Степанович Конев,1897年12月28日-1973年5月21日),蘇聯傑出的軍事家,蘇聯元帥(1944),軍事統帥,兩次蘇聯英雄(1944年7月29日,1945年6月1日)。[1] 二戰中和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並稱的蘇聯陸軍的野戰三駕馬車之一。

他在軍事上所具有的敏銳而正確的直覺是罕見的。他擅長步炮協同作戰,能把強大的炮兵火力和步兵高速度下出其不意地進攻完美無缺地結合起來。他在1943年後打出了一系列經典的攻擊戰。[2] 而且作為政治委員出身的他,在激勵士氣、思想工作等方面有着朱可夫不可比擬的優勢。

目錄

簡介

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1897年生於洛傑伊諾村(今屬基洛夫州波多西諾韋茨區)。1916年應徵入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加入布爾什維克。國內戰爭開始後參加紅軍,歷任裝甲列車政委、步兵旅政委、師政委、遠東共和國人民革命軍司令部政委,積極參加對日本干涉軍作戰。國內戰爭結束後任步兵軍政委和師政委。1934年畢業於伏龍芝軍事學院。衛國戰爭爆發後任第19集團軍司令,參加斯摩棱斯克戰役。後歷任西方面軍、加里寧方面軍、西北方面軍、草原方面軍、烏克蘭第2和第1方面軍司令,參與組織實施了莫斯科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布拉格戰役等,對解放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等地,以及攻克柏林、布拉格等地做出了重大貢獻。

戰後,科涅夫兩次榮膺蘇聯英雄稱號,榮獲7枚列寧勳章,1枚勝利勳章、3枚紅旗勳章,2枚一級庫圖佐夫勳章和1枚紅星勳章等。同時科涅夫元帥先後擔任國防部副部長兼陸軍總司令、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華沙條約聯合武裝部隊總司令等職,從1952年起一直擔任蘇共中央委員,1973年去世,享年76歲。[3]

軍事統帥

科涅夫,是一位進攻型統帥,號稱「蘇維埃之錘」,他擅長步炮協同作戰,能把強大的炮兵火力和步兵出奇不意的進攻完美無缺地結合起來。他在1943年後打出了一系列經典的攻擊戰,直至在柏林戰役被朱可夫搶去了光芒。同樣,值得一提的是,與眾多出身步兵、騎兵、炮兵的統帥相比,他是少數由政工幹部轉行的統帥。

伊凡·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1897年12月28日(俄歷12月15日)出生於基輔區洛傑伊諾生於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2歲從地方學校畢業後,因生活所迫成了一位小木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在1916年春應徵入伍,在俄軍西南戰線的一個炮兵師里當士官。1917年十月革命後,俄國軍隊被解散,科涅夫復員回鄉,在家鄉參加地方蘇維埃,並在1918年初加入蘇聯共產黨,擔任當地工農"戰鬥支隊"的政委。時值蘇聯內戰烽火連天,他向軍區政委伏龍芝主動請纓,率領他的工農支隊開赴東線作戰,被任命為第102裝甲列車的政委,率領裝甲列車執行在敵後騷擾作戰的任務。後來又先後擔任旅政委和師政委。1922年,他擔任遠東共和國人民革命軍司令部政委,在一代名將烏博列維奇指揮下對盤踞遠東的日軍作戰,將其最後趕出蘇聯領土。

內戰結束後,科涅夫先在東部擔任一個海岸步兵軍的政委,後因紅軍大規模縮編,他調任莫斯科軍區一個步兵師的政委。這期間,他與莫斯科軍區司令員伏羅希洛夫有過多次工作接觸。伏羅希洛夫對這位年輕師政委的精明幹練留下深刻印象。1925年10月,伏羅希洛夫接替逝世的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伏龍芝,擔任蘇聯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和陸海軍人民委員。不久後的一次軍事工作人員會議上,科涅夫就加強部隊紀律和秩序,以及提高戰備發表了大膽而有原則性的講話,使與會者深受觸動。伏羅希洛夫稱讚他說:"您是一位有戰鬥能力的軍事委員!"並建議他改任軍事指揮員。在這位陸海軍人民委員的關心下,科涅夫在1926年進了紅軍軍事學院的高級指揮人員進修班,開始了從一位政工幹部向紅軍指揮員的轉變。

1927年學習期滿後,他回到原來所在師,當時圖哈切夫斯基對他這種政工改行當軍官的看不上眼,把他降級當了步兵團團長,呆了5年後才升任師長。科涅夫並不滿足於在進修班所學到的知識,他向上級申請進紅軍最高軍事學府--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這次,他又得到國防人民委員伏羅希洛夫的幫助,後者下令讓他離職進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伏羅希洛夫在任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期間雖犯有種種錯誤,思想保守僵化,特別是對紅軍內的"大清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他關心年輕的指揮員,對朱可夫和科涅夫這些新一代傑出將領的成長和提拔起了不容忽視的作用。科涅夫在伏龍芝軍事學院以優異成績畢業,學院對他的評語是能勝任軍級指揮。從學院畢業後,還是擔任師長、直到圖哈切夫斯基被槍斃掉,他才當上軍長、集團軍司令等一系列職務。

在科涅夫成長為一位傑出統帥的過程中,還有一個人起了非常重要作用,這就是蘇軍的傑出將領伊耶羅尼姆·彼得羅維奇·烏博列維奇(1896-1937)。國內戰爭中,科涅夫曾經在他的麾下戰鬥過。內戰後,科涅夫在莫斯科軍區和白俄羅斯軍區任職期間,烏博列維奇是軍區的司令員。這位天才的蘇維埃統帥在內戰中戰功顯赫,和平年代也治軍有方。他對部隊嚴格要求,特別重視對指揮幹部的培養。在他的關懷下成長起來的紅軍指揮員們,許多人日後在偉大衛國戰爭中脫穎而出,成為聞名於世的軍事統帥,朱可夫和科涅夫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科涅夫後來多次以崇敬的語氣談到烏博列維奇,稱他是戰前歲月中蘇聯的一位最傑出軍事家,說在他領導下工作的這段時期,對自己受益匪淺。

1939年,科涅夫在聯共(布)十八大上成為候補中央委員。1940年,他晉升為中將,被任命為外貝加爾軍區司令員,成為紅軍的高級將領。1941年1月,他又被任命為外高加索軍區司令員。

軍旅生涯

在衛國戰爭初期,蘇軍由於大清洗的惡果導致軍事指揮員無論是數量還是素質均嚴重不足,加上準備不充分,使得戰爭形勢急轉直下,一潰千里。科涅夫駐守的西部方向是德軍的主要進攻方向,自然第一個「遭殃」。德軍最為強大的「中央」集團軍群來勢兇猛,在明斯克圍殲了蘇軍西部軍區的主力,直撲莫斯科的最後屏障斯摩棱斯克。科涅夫在這驚濤駭浪的危急之秋,從容鎮定,首次顯示出他睿智果敢,才華出眾的指揮才能。他一面指揮部隊頑強固守,拚死擋住了德軍兇悍的進攻;一面集合有限的力量發起反攻,有力地鉗制住了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突擊尖刀——第3坦克集群。讓德軍一向引以為豪的「閃電戰」在俄國的土地上第一次掉了鏈子,同時蘇軍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由於科涅夫在1941年初德國猛烈進攻中頑強反擊、寸土必爭,使他被稱做「永不後退的將軍」。

但是隨後的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攻防戰他卻因為種種原因走了麥城,這恥辱性的一仗是他一生永遠的痛。那場戰役,蘇軍3個方面軍共有8個集團軍被德軍合圍。德軍宣稱在維亞濟馬和布良斯克兩大包圍圈內共俘獲蘇軍67萬3千人,蘇軍西方方面軍、預備隊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幾乎全軍覆沒。在如此的大的罪責面前,科涅夫難辭其咎,命運岌岌可危。人們都認為,科涅夫毫無疑問會步不久前因丟失土地而被斯大林處決的西部軍區司令員巴甫洛夫大將和幾位集團軍司令員的後塵,變成處決名單上的一個名字而已......然而這個時候,又有貴人救了他,那就是未來「蘇聯第一名將」朱可夫,朱可夫來到西方方面軍司令部,親自打電話向斯大林求情,因為他在白俄羅斯軍區工作時了解科涅夫,此人聰明能幹,是有才華之人,建議留下科涅夫給自己當副手。斯大林對此表示同意。再加上在中央伏羅希洛夫和布爾加寧也為他開脫,使他又逃過了一劫,後來由於科涅夫指揮得當,多次擊潰正面進攻的德軍主力,大大緩解了首都莫斯科的壓力。

1941年12月初,莫斯科寒冷的冬季到來了,蘇軍對莫斯科城下德軍的反攻開始後,科涅夫指揮加里寧方面軍首先出擊,第一天就突破了德軍陣地前沿,隨後朱可夫的西方方面軍也轉入進攻,擊潰了不可一世的德軍,這是德軍自二戰開始以來的首次大敗。德軍「中央」集團軍群退卻150公里。顯然這場決定生死的戰役既救了蘇聯,也救了背負罪名的科涅夫。大難不死的科涅夫再也沒有放棄過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機會,利用自己卓越的指揮才能創造出一個又一個拍案叫絕的戰例。這為他後來成為蘇聯最有功勳的元帥之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