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朗
生平
1933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附属高中。193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学院电信专业,后留学美国,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上海沪江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唐山工学院电机系教授、系主任,西南交通大学电机系教授[1]。
簡歷
- 1927年8月-1931年8月 辽宁省立第二工科学校、辽宁省立第一工科学校等校学习。
- 1931年8月-1933年8月 天津北洋工学院预科。
- 1933年8月-1933年9月 天津北洋工学院土木系。
- 1933年9月-1937年7月 交通大学电机学院电信专业毕业。
- 1937年7月-1944年10月 国民党军委无线电教员、工程师、技士。
- 1944年10月-1945年6月 美国哈佛大学取得科学硕士学位。
- 1945年6月-1945年11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应用数学。
- 1945年10月-1946年8月 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 1946年9月-1950年8月 上海沪江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兼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教授。
- 1950年8月-至今 中国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1952年改名唐山铁道学院,1971年迁四川后改名为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 1957-1961 兼任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研究员。
- 1990-
兼任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南京理工大学名誉教授、北京广播学院教授。
著作
著有《椭圆截面的无限长金属棒对任意平面电磁波在有损耗的各向同性无限媒质中的散射》、《天线理论基础》等[2]。 任朗,电磁理论家、天线专家和教育家。1913年6月12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原籍山东蓬莱市)。父亲以务农为主。幼时曾协助父亲干些农活,从小体验到老百姓生活之艰辛。任朗教授是全国铁路优秀知识分子,也是第一批获国务院特殊津贴者。曾任中国电子学会理事、编委;中国通信学会理事;铁道科学院学术委员;国务院劳动人事部留学生派遗工作顾问;西南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IRE学会会员等
发展了天线科学理论
取得了应用上的成果
几十年来,任朗潜心于电磁理论和天线学科的研究。他组织了接收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信号的工作;进行了缩小天线尺寸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工作;服务于远程雷达而减小线形天线阵辐射图中旁瓣的研究工作;研究了广泛应用于雷达、卫星、宇宙飞船、微波接力、通讯、广播、射电望远镜等的旋转抛物面天线和长椭球天线的严格理论以及表面波天线的严格理论等,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例如,他在《中国科学》(外文版)和《物理学报》同时发表的科学论文《线性天线阵辐射图中单位圆上零点分布的一个普遍函数》,被应用于低旁瓣雷达和远程雷达的设计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英、美、苏各国学术刊物上纷纷署名摘登其成果。该普遍分布函数包含了国际上著名科学家Schelkunof和Tchebyscheff的分布作为特例。他先后发表在外文版《中国科学》和《物理学报》上具有开创性的学术论文还有:《长旋转椭圆介质球中的半波振子天线》、《表面波天线的一个严格理论》和《长金属旋转椭球体顶点处单极子天线的辐射问题》等。 任朗在电磁理论和天线的研究中的许多创见,系统地总结于他的专著《天线理论基础》中。书中包含了他个人的许多独特贡献,被国内外学术界所推崇和引用。该专著曾获四川省重大科研成果奖;铁路高等院校科研成果和优秀论文特等奖;世界通信年优秀通信类图书奖;电子工业部全国工科电子类专业优秀教材特等奖;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国优75号)并参加了日内瓦的国际书展和德国莱比锡的国际书展。他编写的重要专著还有《电磁场中数学物理方法》。
研究成果突破学术藩篱
学术见解促进国际交流
1980年,国家对重点项目"长河二号"的选定方案十分重视,薄一波副总理特邀任朗参加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评定会议。在选定六个导航天线塔方案中,他极力主张"单塔绝缘"方案,得到采纳。实践证明,该方案性能稳定可靠,并为国家节省了投资,比美国的"四塔"方案先进。天线塔建成使用一年后,他又应邀参加鉴定会并乘专机去现场观察运行情况,得知美国专家对此有很高的评价并要向我国订购天线塔。 80年代,除精心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外,他还专心研究卫星、火箭和其它飞行体常用的长椭球天线和应用极为广泛的旋转抛物面天线的理论,取得了重要成果。他在"长椭球函数及其在天线理论中的应用"项目研究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荣获铁道部1989年"科技进步一等奖。"有关论文发表在世界性学术刊物《Trans。IEEE-AP》和《J.App1.Phys.(JAP)》以及美国IEEE-APS国际会议的论文集上。
他的学术论文中提出了"和差变换",使矢量亥姆霍兹方程在长椭球坐标下,可以用分离变量法求出严格解。这一项研究不但解决了实用价值很大的天线理论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突破了长期以来公认为不可能用分离变量法求解的学术藩篱,圆满地解决了长椭球天线和旋转抛物面天线的严格理论,并给类似的偏微分方程的解法开辟了新途径。这是任朗最突出的重要贡献。
參考文獻
- ↑ 《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志》编纂委员会. 《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志(1908~2008)》/第五章 教师-第二节 早期部分名师与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年10月. ISBN 978-7-313-05402-9.
- ↑ 周棉.中国留学生大辞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