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宣楼
仲宣楼位于襄阳城东南角城墙之上,为纪念东汉末年诗人王粲(建安七子)在襄阳作《登楼赋》而建,因王粲字仲宣故名,又名王粲楼。
史料记载:仲宣楼始建于东汉,明末万历年间,襄阳知府周绍稷修楼成。清雍正间副史赵宏恩重建。乾隆二十五年署知府胡翼重修。后毁于战火(民国初年),1993年,襄阳市政府在原址上恢复仲宣楼。
中文名称:仲宣楼
外文名称:Zhong Xuan Lou
地理位置:位于襄阳城东南角城墙之上
占地面积:650平方米
著名景点:襄阳城、襄阳护城河
楼 高:17米
地 位:楚天四大名楼
景 观:襄阳城标志性景观之一
相关人物:王粲
建筑年代:东汉
目录
历史人文
王粲为“建安七子”之一,在襄阳15年未被重用,郁郁不得志,一腔愤懑化为《登楼赋》这一千古绝唱。襄阳仲宣楼原建筑已毁,1993年于原址上恢复,双层重檐歇山顶,分城墙、城台和主体楼几部分。楼高17米,总面积650平方米。悬挂沈鹏等名家题写的“仲宣楼”等8幅匾联。楼内有壁画石刻建安七子图。襄阳王府位于襄阳城东南隅。历史上的襄阳王府占地非常大,根据《襄阳府志》记载,当时的襄阳城垣一周足有十五华里,王府的范围在城内占地十有二三。府南紧靠城垣,府北临东大街,八字大门,红墙绿瓦,煞是雄伟。
发展历史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刘表治下的荆州相对安宁,大批文学之士投奔襄阳,王粲也在其中[1]。王粲虽与刘表是同乡又是世交,但政治上却未被重用。他怀才不遇而郁郁不得志,常于此攻书作诗,《登楼赋》即在此间所作。
襄阳的仲宣楼位于襄阳城东南角城墙之上,又名王粲楼。明末万历年间,襄阳知府周绍稷修楼成,以当时王粲居襄阳为据,取名仲宣楼,并派人到京城请朋友王世贞作《仲宣楼记》。清雍正间副史赵宏恩重建。乾隆二十五年署知府胡翼重修,后圮。
乾隆版《襄阳府志·古迹》记:“荆州之江陵,安陆之当阳皆有是楼,然考其实当以在襄阳为确。”因王粲依荆州牧(治所襄阳)刘表,为表幕下参伍,自是左右不离。表卒后,王粲劝说刘琮降曹操,又是在襄阳。因此,刘表常同王粲登楼赋诗。明人王世祯,在修仲宣楼时特作一记,称襄阳建楼是为正。光绪二年修城时,得赵兆麟(顺治五年任都御史)“先生之风”(“先生”指王仲宣)四字于楼下,随之将赵兆麟手书嵌于楼内。原仲宣楼建筑已毁。
1993年,襄阳市政府在原址上恢复仲宣楼。抚今追昔,岁月如歌,我们没有理由不为襄阳有王粲和他的《登楼赋》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仲宣楼是为纪念“建安七子”之首王粲而修建的。史料记载:仲宣楼始建于东汉,明末万历年间,襄阳知府周绍稷修楼成。清.雍正间副史赵宏恩重建。乾隆二十五年署知府胡翼重修。后毁于战火(民国初年)。
1993年于原址上恢复,双层重檐歇山顶,雄伟壮丽。整个仲宣楼高17米,总面积650平方米,可分为城墙、城台和主体楼三大部分。
仲宣楼、黄鹤楼、晴川阁和岳阳楼,是“楚天四大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