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迹岩
《仙迹岩》 |
作品名称: 《仙迹岩》 创作年代: 南宋 文学体裁:诗 作者:辛弃疾 |
《仙迹岩》南宋诗人辛弃疾的作品。[1]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2]
目录
诗词正文
“ | <地秘岩藏骨,谿灵膝印痕。
虚床惟太姥,别席尽曾孙。 披牒秦朝远,遗坛汉祀存。 何时幔亭侧,重复见幢幡。 > |
” |
— <《仙迹岩》>,<诗词网> |
简介
辛弃疾[3] (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4]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5]
视频
参考资料
- ↑ 《仙迹岩》 诗词名句网
- ↑ 辛弃疾和苏轼并称苏辛,可不要忘了南宋的这个词人,还有这首宋词 快资讯发布时间;2020-03-09 10:03
- ↑ 辛弃疾简介 古诗文网
- ↑ 辛弃疾文武双全,才华盖世,为何成了大宋朝最郁闷的人 快资讯发布时间;2020-08-15
- ↑ 「辛弃疾」诗词全集(816)首) 诗词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