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百草
仙百草,中药名。为菊科植物仙百草AsterturbinatusS.Moorevar.chekiangensisC.Ling的根或全草。分布于浙江。具有解蛇毒之功效。用于毒蛇咬伤。[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仙百草
汉语拼音:Xiān Bǎi Cǎo
别名:仙白草、浙江紫菀
性味归经:味辛、涩,性温。归肺、大肠经
功能:解蛇毒
主治:用于毒蛇咬伤
目录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仙百草
拼音名:Xiān Bǎi Cǎo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ster turbinatus S.Moore var. chekinan- gensis C.Ling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仙百草的根或全草。
采收和储藏
夏、秋季采收根和地上部分,洗净,晒干或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疏林下、灌丛或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
原形态
仙百草 多年生草本,高40-150cm。具短根状茎,根须状。植株各部被短硬毛,上部多分枝。叶互生;无柄;茎下部的叶片自中部以下骤然收缩成柄状,长12-18cm,宽4-7cm,先端急尖,基部深耳状抱茎,边缘有粗齿;茎上部的叶渐次变小且不作柄状收缩。头状花序辐射状,有短梗或无梗,单生于上部分枝的叶腋;总苞倒圆锥形,宽6-9mm;总苞片多层,卵形至长圆形,边缘干膜质,有疏纤毛,由外向内渐次变大,丙层者长约6mm;舌状花白色,舌片长4-5mm;管状花黄色。瘦果扁平,有毛;冠毛毛状,淡褐色,待长或稍长于管状花。花期9-10月。
化学成分
含酚类、甾醇、黄酮类[1]。
药理作用
抑菌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极度敏感;对伤寒杆菌中度敏感;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宋氏痢疾杆菌轻度敏感。
性味
味辛;涩;性温
功能主治
解蛇毒。主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2]
摘录
《中华本草》
药理作用
~具有抑菌作用。~
相关论述
《浙江药用植物志》:“消肿止痛,解蛇毒。主治各种毒蛇咬伤。”“尚可治疳积等。”
临床应用
相关配伍
治毒蛇咬伤:(1)(仙百草)根30g。水煎服,并以渣外敷患处。(2)(仙百草)全草、半边莲、半枝莲各30g。水煎服,以渣外敷患处。(《浙江药用植物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