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勒目
他勒目,外文名:Talmud,意指「研究」、「學習」。他勒目是一本以希伯來文和亞蘭文寫成的文集,內容包括對舊約律法部分的解釋、漸次建立的傳統材料,再加上匯集許多拉比的思想而得的一組智慧之勸言。這文集包括的時間為以斯拉後不久,約主前400年,至大約主後五世紀。
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有上帝論、三位一體論、基督論、原罪論、救贖論、因信稱義等。基督教的經典是《聖經》,也稱《新舊約全書》,其中《新約聖經》27卷,與天主教[1]完全相同。《舊約》39卷,比天主教的《舊約》少7卷次經。天主教和基督教的《聖經》採用不同的譯本,譯法差別較大。基督教重要節日有聖誕節、復活節、受難節、聖靈降臨節(亦稱五旬節[2])、感恩節。
目錄
簡介
他勒目的前身
口傳律法最早的一種存在形式是聖經經文的粗略注釋,或稱米大示(「解說」)。若那教訓是處理舊約中有關律法的部分,便稱之為米大示哈勒迦(「哈勒迦」即當行的道,強調一個人行事或生活的方式)。若處理的並非律法,而是聖經中關乎道德或信仰的部分,則這些意見稱為米大示哈加達(「敘述」)。以斯拉及受其訓練的助手在主前444年耶路撒冷城牆建成時,就是使用米大示的方式,「使百姓明白律法……他們清清楚楚地念神的律法書,講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尼八7、8)。以斯拉之後,歷代的教師都沿用這種口傳的米大示,當時宗教領袖被稱為「蘇非以」(「學者」或「文士」),約直至主前200年。這些學者有時被稱為「大會堂」,他們教導人,藉以保衛神所啟示的道德和禮儀方面的話,以致以色列人不會再陷入拜偶像和無知的境況中。哈西典(「敬虔者」)繼承著蘇非以,他們嘗試保持一種高水平的宗教敬虔態度。其後法利賽人(「分別出來者」)又繼承了哈西典,時約主前128年。這三群人對使用米大示的方法都各有貢獻。這材料繼續增加,並以言語相傳。
約主前270年至主前一世紀末,出現了五對教師稱為束高,最後和最偉大的一對是煞買和希列。束高提出一種新的教導方法,即不用參考聖經來發展口傳律法。這方法使人可以研究多個題目,卻不用受制於聖經材料的編排次序。到了主前一世紀末,米大示哈勒迦已很累贅,以致口傳律法任何進一步的發展,都不再按照聖經的次序。然而,維護口傳律法的人說,即使在這新方法之下,每一段口傳的教導中仍可找出一些聖經基礎。其後各代的人透過不斷重複來學習這些資料。因此,這種新方法稱為米示拿(即「重複」),米示拿的導師則稱為坦乃英(「那些以口述形式來傳授的人」)。
在繼後的世代,米大示和米示拿都是相輔相承地存在。後來,猶太人終於認為有需要把米示拿所包含的口傳律法編成法典,因為要整體地學習米示拿也變得煩瑣了。在坦乃英的後期,亞基巴拉比(在主後135年哈德良的迫害中逝世)已搜集了許多米示拿的教訓,並粗略地編定了次序。他的門徒梅雅拉比(主後110-175)繼續發展這工作,又為哈拿西拉比(主後135-217)定立了楷模。哈拿西拉比在他當日的眾學派中受到最高的尊崇,他選擇了一些對猶太人生活和行事來說最重要的材料,包括了蘇非以、哈西典、束高,和直至他當日的坦乃英各個時期的作品,作為其著作之基礎,並定名為米示拿。人皆認為這作品在當時是決定性的口傳律法,於是這資料成為了教授的基礎,並提供進一步研究、學習和注釋的資料。哈拿西的米示拿混合了早期和晚期的希伯來文,並有一些亞蘭文,而這種語文稱為後聖經或米示拿式的希伯來文。
哈拿西所編入法典的,顯然並不包括所有現存材料。其他教師也收集了一些資料,是哈拿西沒有歸入其米示拿的。以色列的學派其後學習和研究時,在當時存在的米示拿之外,同時使用了其他著作如「土沙法」(「增訂資料」)和「巴萊他」(單行的口傳律法)。哈拿西時期後的學者稱為亞摩那以(「演說者」,主後200-500)。亞摩那以使用米示拿所棄的資料來評註米示拿,並繼續發展口傳律法,或稱「哈拉科」(「律法裁決」),以適應新的生活環境。許多哈加達和米大示的資料也給用上。所有這些知識活動都寫下來,稱為革馬拉(「完成」),革馬拉和米示拿則構成了他勒目。
米示拿和他勒目的劃分
米示拿和他勒目劃分為六禮。每一禮又劃分為不同的論文;論文的總數為63篇。論文再細分為章。人引述他勒目的材料時,會指出論文名稱,然後再列出米示拿的章和節,或革馬拉的頁數和a至d的字母。六禮就是:(1)西拉以(「種子」),是關乎於農耕的律法;(2)摩艾(「節期」),關乎安息日和其他一年一度之節期的條例;(3)拿示(「女人」),關乎女性、婚姻與離婚的律例;(4)尼悉基(「損壞」),民事與刑事法典的條例;(5)高大示(「神聖事宜」),處理聖殿與獻祭禮儀的律例;(6)陀哈洛(「潔淨」),利未人潔淨的條例。
兩個用詞的意思
哈勒迦指他勒目中有關法律的資料,而哈加達則關乎道德和宗教行為的事宜。在哈加達中有一些訓誡、道德重點、智慧之言、以色列的歷史和先知故事及傳說,甚至包括一些關乎醫學、天文學、植物學、幾何學等的報告。但哈加達的目的不單是參與一些世俗的研究,而是啟示和推動人去行哈勒迦所指出的義。
他勒目的不同版本
在亞摩那以的時期,以色列和巴比倫中有兩個活躍的學派。兩組學者依據哈拿西的米示拿和他所棄的資料作出研究。他們以這些資料寫下自己的評註,產生了兩個版本的革馬拉,因而也產生兩個版本的他勒目。
其中一個是以色列地的耶路撒冷版本,有時被稱為「西部眾子的他勒目」,所用的語言是西方的亞蘭文。由於猶太人在第二、第三和第四世紀遭受逼迫,所以這革馬拉比巴比倫的版本為短。為這他勒目奠下基礎的主要學者可能是拿帕哈之子約漢蘭拉比(死於主後279)。他是哈拿西的得意弟子,在提比哩亞創立了一所學院,該學院成為了發展這他勒目的主要中心。這版本只有米示拿首四禮的注釋,這著作也沒有其姊妹作巴比倫版本那麽完整和通順。雖然這版本的地位因而次於巴比倫的他勒目,但卻仍是極有意思的,因為它提供了直接繼承猶太人本土之米示拿的哈勒迦,哈加達則對以色列地猶太人的生活尤有洞見。這他勒目是在提比哩亞研究院結束前不久完成的,即約在主後425年猶太主教的職位被廢之前。
另一個版本稱為巴比倫他勒目,是以東方的亞蘭文寫成。這版本比耶路撒冷的長3倍,並且在信仰和行為方面有最明確的指引。以色列和巴比倫兩組學者在完成兩本革馬拉時並不是各自為政的。以色列眾學派負責巴比倫領袖的初期訓練。兩位著名的巴比倫學者是哈拿西的門徒──亞巴(死於主後247)與撒母耳(死於主後254)。他們結束了在以色列的訓練後,便返回巴比倫創立學院。在兩人的指導下,發展傳統這嚴肅的工作開始了。其他學者也仿效他們,巴比倫眾拉比遂寫成了他們的革馬拉。巴比倫革馬拉有三分之一的內容與哈加達吻合,並反映當日許多世俗和宗教方面的知識。
他勒目在今天的重要性
多個世紀以來,他勒目在猶太教育中佔著重要的位置,並且是主要的課本。猶太學院與學校均研究他勒目。猶太人自幼便開始學習,而在耶示伏(相等於神學院)更進深的課程中,仍強調這做法。從中世紀延展至近代,這種獨特的教育特徵甚至到達了一個立場,就是看他勒目的知識比聖經還優勝。然而,1800年代猶太人文主義的啟蒙運動──無疑是由於歐洲大陸教會的批判學者攻擊舊約的可信性──引起了許多猶太人的共鳴,因為他們在他勒目中找不到對應十九世紀世俗世界觀的見解。然而,他勒目同時是順應了宗教導向之猶太人的唯一依靠,他們面對現代世界的新要求時,會在哈勒迦中尋求幫助。
以色列國興起後,猶太人對他勒目顯得更有興趣,甚至對於從前忽略了的部分亦然。愈來愈多以色列外的猶太學院和以色列內的學院把他勒目列入課程中。尤其在以色列,許多在主後70年以色列亡國時已廢棄了的律法,現在又再次被應用,如農耕方面的律例,他勒目則提供了更多的亮光和指引。即使在他勒目律法不能直接應用的處境中,他勒目仍提供可應用的大綱,如在守猶太人的節期,婚姻律例,憐憫人和仁愛的德行,及恨惡社會之不公平上,這些都反映了聖經和猶太人的價值觀。
基督徒也可以從他勒目得著幫助,因為它提供了有關主後一世紀的生活、信仰和宗教習慣方面的一些洞見。他勒目中也有一些與福音書平行的記載。可預期的是,四福音書反映了猶太人的世界和文化,因此他勒目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背景。在聖殿生活和習俗方面,米示拿尤其提供了大量知識。我們也可從中觀察古代猶太人在聖經注釋和實行方面的見解。
參考文獻
- ↑ 如何正確區分天主教和新教?看完這個終於搞清楚了,搜狐,2019-01-05
- ↑ 五旬節的意義,我愛歷史網,202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