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仁首鎮江西宜春市靖安縣下轄鎮。位于靖安縣東北部,地處三爪侖國家森林公園景區內,東連安義,南靠奉新,北接佛家聖地寶峰寺,境面積118.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3萬畝,林地面積9.7萬畝,距靖安縣城15公里,距南昌67公里,交通便利。常住人口24780人(2017年),12個行政村,156個村民小組,境內屬紅丘陵地帶,是典型亞熱帶氣候。轄朝陽居委會、團結村、石上村、石下村、大團村、茂埠村、兩利村、金田村、仁首村、蓮塘村、周口村、象湖村、棠港村、九里崗林場。該鎮的優質秀谷大米、油光板栗、枇杷、江南李、早熟梨、方柿、花卉苗木等優良地方品種聞名省內外;機械配件、輝綠岩板材、龍鳳桌椅、精美骨灰盒、松脂原材料等遠銷中國各地,為仁首鎮經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仁首鎮主要礦產為有色金屬,鎢、錫、銅、鉬和非金屬礦長石和瓷土。該地區主要農作物是水稻,糧食可以自給有餘,另有椪柑,板栗享譽全國,工業以木竹加工、水電、精密鑄造等為支柱,旅遊業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得到蓬勃發展。[1]

中文名: 仁首鎮

外文名: Rrnshou Town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江西宜春市靖安縣

地理位置: 靖安縣東北部

面 積: 118.85 km²

下轄地區: 朝陽居委會、團結村、石上村等

電話區號: 0795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24780人(2017年)

車牌代碼: 贛C

目錄

地理環境

仁首鎮位於九嶺山脈東段南麓,總體地勢西高東低。該鎮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平均年氣溫17℃,一月份平均氣溫4.9℃,七月份平均氣溫28.4℃,極端最高氣溫39.9℃,極端最低氣溫-10℃,年平均日照時數1872.6小時。由於季風影響,上半年各月降水量呈逐月增加,下半年各月降水量呈遞減趨勢;全年每季降水量占年總量的百分比分別是,第一季度21%,第二季度46%,第三季度22%,第四季度11%;5-6月降水最多。年平均降雨1803.6mm,最大年降雨量2536mm,最小年降雨量1343.6mm。有霜期短,無霜期年平均為271天。

文化遺蹟

位于靖安縣與奉新縣交界處的仁首鎮周代大型古城址,呈長方形,東西窄、南北長,面積約30萬平方米。城址分內外城布局,內城位於城址的南面,東西向分布,長方形,面積4萬平方米。城址四面城牆,保存比較完好,其中東城牆長700米,基寬15米,現存高度為15米,辟有兩座城門,最寬處達30餘米;南城牆長400米,基寬20米,城門內似有瓮城;北城牆長450米,基寬20米,現存高度20餘米,有3處豁口,其中一處可以確定為城門;城西牆長600米,基寬25米,現存高度3米,有3處豁口。考古人員對城內局部斷面和城牆斷面進行小規模解剖發現,城內局部堆積厚度約50厘米,出土了方格紋、米字紋、雲雷紋等印紋硬陶片,還有少量的馬鞍形穿孔石刀等。專家們初步推定,該城址始建年代不會晚於周代,是江西省至今發現的商周時期最大的古城址之一,也是贛西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較好的一座古城址,它對於江西省商周時期青銅文明結構體系的研究將起到重要作用。其他兩處古文物也都處于靖安縣仁首鎮境內。一處是元明時期古民居——雲山世第,位於該鎮棠港村牌樓組,據普查人員查閱大量家譜和縣誌,結合該建築群的實際特點,可以確定該民居始建於元代早期,在中國現存古民居建造時間排序中屬於營建時間最早的。另一處是一座占地面積達數十萬平方米、墓葬數量達數百座的大型漢晉古墓群,這是江西省至今發現的保存最好、數量眾多的古代墓群。

基礎建設

仁首鎮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針,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爭取國家政策,加快村組公路改造步伐;結合沼氣工程建設,改水、改欄、改廁。改善了農業基礎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改良土壤,興修水利,推廣良種良法,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農民。該鎮大力發展農村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化農村「文明信用戶」創評工作,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倡導文明新風,維護農村穩定。規劃新農村建設,建立示範點,以點帶面,全面推進。加快集鎮建設步伐,擴大集鎮規模,健全集鎮功能,提升集鎮品位,使之真正成為該鎮政治、經濟、文化、商貿的中心。

經濟發展

仁首鎮大力發展民營企業,培育鎮域經濟的「支撐點」。優化服務質量,改善發展環境。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轉變政府職能,優化服務質量,建立領導幹部掛點重點項目、骨幹企業服務責任制,切實為企業解決項目審批、用地、用電、融資等問題和困難,不斷改善發展環境。提高企業決策者的綜合素質。創造條件組織企業主參加企業管理知識培訓和各類經貿活動,拓寬他們的視野,增強求高、求強、求大的膽識和氣魄。2007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9828萬元,增長51%;完成固定資產投入為6093萬元,增長103%;完成財政收入506.5萬元;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3987元,增加506元,增長14%;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內。堅持「全民創業發展經濟,重點抓工業,突出抓重要項目」的宗旨,緊緊圍繞做大做強工業企業,形成產業集群,培育主導產業;擴大外向型經濟的深度和廣度,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增強經濟發展後勁的目標,取得了顯著效果。1、形成了「木製工藝、機械配件、再生造紙、出口加工」四大工業體系,其中振華、鑫恆、仁發、華禹等精鑄企業通過挖潛改造,稅利均有大幅度提高,其稅收占整個工業企業稅收的半壁江山。2、外向型經濟取得新突破。遠洋木業企業出口創匯取得歷史新高;新引進的入園工業項目—台盛機械公司籌建工作非常順利,並以最快的速度投產,將迅速成為我鎮外向型工業經濟的支柱。3、旅遊招商項目建設方興未艾。人們習慣把旅遊項目比作無煙工業,發展旅遊經濟對於民營經濟發展將帶來最大限度的加速。一是加大大團水壠、雷家古村群落,棠港牌樓組祠堂,雲嶺組門樓向外宣傳的力度,現已引起了多位專家的密切關注。二是金田龍象戶外拓展項目通過成功嫁接已引進了更有實力的客商進行投資,到07年年底新增投入300多萬元,新建了旅遊賓館,完善了基礎設施,下一步投資方案也已出台;505台,省廣電實業總公司已經確定建設生態影視基地的投資規劃,現正在進行項目建設的前期準備工作。隨着幾個旅遊項目的投資建設,將為我鎮旅遊經濟的發展掀起新的熱潮。

發展策略

推進技術創新,引導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按照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原則,採取技術轉讓,共建實體等各種形式進行合作開發。加強企業科技信息網絡建設,提供信息服務。引導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引導企業引入職業經理人,規範企業運作。引導企業培育企業文化,形成企業的思想靈魂、精神支柱,上下一條心共築企業的發展。該鎮大力搞活流通企業,延伸財力增長的「產業鏈」,切實為流通企業提供便捷服務,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加強對貨物運輸、紡織配件、印染化工等兩頭在外企業的管理,形成大流通生大財的良好勢頭。大力發展仁首貨運、申發貨運企業、紡配機械配件企業、聯盛、鼎新印染化工企業等龍頭企業。仁首鎮圍繞農民增收目標,在農業結構調整中,按照「人有我優,人優我精,人精我強」的思路,實施名牌戰略,着重做好特色文章。推廣良種良法。積極引進優良品種和高新技術,提高農業科技含量,提高土地的產出率。建立「三品」農業基地,建立3000畝無公害椪柑示範基地;抓好100畝有機蔬菜基地和1萬畝綠色大米生產基地。壯大養殖業,培植一批養殖大戶,以大戶帶動散戶,新增大戶10戶,使該鎮生豬出欄突破3萬頭。該鎮注重發展生態農業,繼續抓好沼氣工程建設,做到點面結合,新增沼氣池300個;全面完成10萬株楊樹種植任務。培育農產品加工業。實現農產品多層轉化增值,引導、扶持非農民營企業投資農產品加工業。

旅遊業

仁首鎮堅持「政府搭台,開發商唱戲」的思路,緊緊策應靖安縣的旅遊規劃,圍繞生態旅遊拓展項目,打造地方經濟發展的新的亮點。推進生態旅遊開發,以金田龍象戶外拓展基地項目建設為基礎,加大宣傳力度,激活人氣,加快鎮村第三產業發展。發展「農家休閒遊」。以石上分路口為中心,統一規劃,形成吃、住、行、游、娛、購為一體的「農家樂」一條街,凸顯「綠色家園區」的特色。仁首鎮突出民俗新村、古村風貌、桔園觀光、生態農業為重點內容,發展「生態觀光游」。完善配套設施,提高接待能力,進一步加快原505軍事基地、雷家、水壠古村等景點開發建設。圍繞生態旅遊開發,大力發展商貿運輸、賓館餐飲、休閒購物、文化娛樂等相關產業,進一步擴大市場消費,使旅遊業真正成為拉動三產和鎮域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視頻

最美不過仁首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