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居鎮
仁居鎮隸屬於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位於平遠縣北部,北部與江西省尋烏縣毗鄰,東與差干鎮、上舉鎮接壤,西與黃畲鎮,南與八尺鎮、河頭鎮、東石鎮連接。行政區域面積188.4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戶籍人口為23629人。 1957年,撤銷區建制設立仁居鄉。1961年1月,鄒坊、黃畲、差干從仁居公社分出,各自成立公社。1986年11月,設立仁居鎮。截至2020年6月,仁居鎮轄1個社區、1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仁居鎮中山南街89號。 2017年,仁居鎮實現生產總值3.57億元,同比增長5.4%; [4] 2019年,有工業企業25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7個。[1]
目錄
歷史沿革
仁居古稱「豪居」,秦漢時為揭陽縣地,晉時屬海陽縣,齊以後歸程鄉縣管轄。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設置平遠縣時,始為縣治所在地,直至1952年。清末民國初期,豪居改稱仁居。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仁居屬平遠第一區。下設13保。 1949年5月,平遠解放後,仁居為平遠縣第一區。 1952年6月,平遠、蕉嶺合縣,仁居屬蕉嶺縣第五區。 1954年3月,平遠、蕉嶺恢復縣建制,仁居被劃為平遠縣第一區。 1957年,撤銷區建制設立仁居鄉。 1958年9月,撤鄉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原仁居鄉、差干鄉、鄒黃鄉合併成立仁居人民公社。 1961年1月,鄒坊、黃畲、差干從仁居公社分出,各自成立公社。 1963年3月,黃畲、鄒坊、仁居合併為仁居公社。 1978年3月,黃畲從仁居分出。 1983年11月,撤銷公社建制,設立仁居區公所。 1986年11月,撤區建鄉(鎮)時,設立仁居鎮。
行政區劃
1986年11月,仁居鎮轄仁居、井下、五福、畲溪、麻樓、城南、飛龍、礤頭、木溪、鄒坊、社南、六吉12個管理區和仁居居民委員會,管理區下設150個村民委員會。1999年,管理區改村,仁居鎮轄12個村民委員會、1個居民委員會、150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仁居鎮轄1個社區、1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仁居鎮中山南街89號。 [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仁居鎮位於平遠縣北部,北部與江西省尋烏縣毗鄰,東與差干鎮、上舉鎮接壤,西與黃畲鎮,南與八尺鎮、河頭鎮、東石鎮連接。行政區域面積188.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仁居鎮平面圖貌似回頭東看的一隻雄鷹。境內丘陵高山相間,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山巒重疊,溪河密布,溝壑縱橫。西北部省際邊境的項山甑為最高峰,海拔1529.98米,為武夷山脈的延伸;南面海拔772米的鳳山(鵝石山),高峰聳秀,為古今風景名山;中部為小盆地。
氣候
仁居鎮屬高山氣候區,氣溫暖和,雨量充沛,雲霧多,春暖遲,秋涼早,冬季常有霜凍,有時有「雨凇」、「月芽霜」、「米頭雪」,還飄過雪花。據近30年氣象觀測資料記載,年平均氣溫19.5℃,夏季極端高溫38℃,冬季極端低溫-7℃(出現在1975年12月),全年無霜期平均298天,年平均日照1882.4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593毫米,春季低溫陰雨,至3月中旬末才基本結束,寒露風則在9月中旬末至下旬初便開始出現。
水文
仁居鎮境內主要水系有仁居河、木溪河以及飛龍、畲溪、麻樓等支流。
自然災害
1989年,仁居鎮大面積發生松毛蟲為害。鎮政府組織機關幹部、職工、中小學師生及發動群眾上山人工捕捉松毛蟲及噴藥除治。同年,木溪竹林發生嚴重的竹蝗為害。縣林業等有關部門及時調配農藥組織林農噴藥滅蝗。2000年8月24日至26日,受碧利斯颱風影響,降雨237毫米,雨量集中,山洪暴發,河水猛漲,河堤崩塌,2100多畝稻田被淹,11座陂頭及多處圳道被毀,因災受傷1人,倒塌房屋12間。[3]
自然資源
仁居鎮主要礦藏有鈾、稀土、陶土、珍珠岩、磷礦石、花崗岩等,據地質部門勘測化驗,境內稀土屬輕稀土為主的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平均品位為1.57‰,儲量大。 仁居鎮主要野生動物有豺、狼、山鹿、山羊、野豬、黃獠、刺蝟、果子狸、黃鼠狼、狐、山貓、穿山甲、蛇、草龜、甲魚等,還有老鷹、貓頭鷹、烏鴉、喜鵲、斑鳩、鷓鴣、雉雞、竹雞、百勞、畫眉、山雀、麻雀、翠鳥、鷂等鳥類。 仁居鎮境內主要水系河床比降大,水力發電蘊藏量大,水力發電資源達3300千瓦。
人口
截至2000年11月1日零時,仁居鎮總戶數3963戶(家庭戶3924戶,集體戶39戶),總人口14888人。其中,男7534人,女7354人。農村人口13499人,非農業戶口人數1357人。 2017年年末,仁居鎮戶籍人口7210戶23913人。其中,農業人口20103人;非農人口3810人。 截至2019年末,仁居鎮戶籍人口為23629人。
經濟
綜述
1979年,仁居鎮工農業總產值433.71萬元。其中。農業產值347.20萬元,企業產值86.51萬元。農村年人均純收入168元。 2000年,仁居鎮地區生產總值2680.37萬元。工農業總產值3384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118萬元,比1979年增5.24倍;農業產值2266萬元,比1979年增2.15倍。鎮財政收入733.40萬元。 2017年,仁居鎮實現生產總值3.57億元,同比增長5.4%;農業總產值1.97億元,同比增長1.4%;工業總產值3.22億元,同比增長4.3%;固定資產投資6757萬元,同比增長10.4%。 2019年,仁居鎮有工業企業25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7個。
農業
1979年,仁居鎮糧食種植面積24696畝。其中水稻種植面積24203畝。糧食總產6356.85噸,其中稻穀總產6318.10噸。糧食平均畝產257.4公斤,其中稻穀平均畝產261公斤。 2000年,仁居鎮糧食種植面積23848畝(其中水稻種植面積21505畝),糧食總產9387噸(其中稻穀總產8794噸),糧食平均畝產量394公斤(其中稻穀平均畝產量409公斤)。2000年比1979年糧食種植面積雖然減少848畝(水稻種植面積減少2698畝),但糧食總產卻比1979年增產3030.15噸,糧食平均畝產量比1979年增加136.6公斤。
工業
1988年,仁居鎮企業總收入達1821.07萬元。 2000年,仁居鎮各企業379個,從業人員892人,鄉鎮企業總產值1372.87萬元,純利潤232萬元。
林業
1979年至2000年,仁居鎮共完成人工造林25366畝,森林覆蓋率由54.3%提高到78.4%。2000年,有林地面積161282畝。
畜牧業
1979年,仁居鎮生豬飼養量為3927頭,耕牛1130頭。 2000年,仁居鎮生豬飼養量18936頭,比1979年增加15009頭,增長382.2%;養牛2079頭,比1979年增加949頭,增長83.9%;養羊425頭;飼養「三鳥」80083隻。利用山塘水庫和原有魚塘水面養魚,放養面積497畝,全年水產總產148噸。[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1979年,仁居中學招收二年制高中新生兩班共90人,初中新生四班共227人。全校共有學生人數440人。教職員工25人。初中恢復三年制。1983年秋,停辦高中部。1985年,興建二層教學樓。1988年,縣、鎮共籌資25萬元,動工興建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的三層教學大樓,計12間教室、6間教師住房。1994年12月,由港胞田家炳先生捐建建築面積2376平方米的四層「田家炳教學大樓」落成。同時,將原鎮影劇院址清理擴大為學校體育場。2003年,興建集禮堂、飯堂、廚房、浴室為一體的綜合大樓1幢。學校占地1.67公頃,建築面積7200平方米。同時建有圖書室、儀器室。擁有3萬多冊各類圖書和價值3萬多元的教學儀器。2000年,教師中高級職稱的有4人,一級職稱的有19人,評為二級職稱的有36人;全校共有初中班19個,學生人數708人,教職員工70人。學校入學率99.2%,升學率58.7%,其中有32名學生考上重點高中。 1979年,仁居鎮有小學校13所,小學教學點10個,共85個教學班(其中小學附設初中10個),學生人數2813人(其中附中班學生443人),教師126人(其中民辦教師76人),小學入學率98.6%,升學率83.65%。至2000年,全鎮13所小學。6個教學點,共有88個教學班,小學生總數為2030人,入學率達99.9%,升學率達100%。
文化事業
1979年,仁居鎮建有3000多座位的影劇院1座,每天可放電影或安排劇團演出。有2支電影隊深入山區各村巡迴放映。1981年,鎮建有文化站,配文化專干1人,各村、廠礦共有文化室14間。有一支業餘文藝創作隊伍,組寫文藝演唱資料,由鎮文化站不定期編印《仁居文藝》。1986年至1995年,仁居、井下兩支文藝宣傳隊演出的船燈舞、小演唱還參加縣文藝調演,併到毗鄰鄉、鎮演出。2000年。仁居小學排練的兒童船燈舞,被選參加縣文藝調演,受縣嘉獎。1990年至1995年,鎮文化站辦起卡拉OK歌舞廳,每晚開放,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1987年在仁居圩鎮辦起離退休幹部、職工活動中心。
醫療衛生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仁居鎮建有中心衛生院,有42名醫務人員,11名鄉村醫生,15名農村接生員,負責全鎮的防病、治病和保健工作。中心衛生院設有門診、住院、化驗、放射、手術、衛生防疫、婦幼保健等科室,有30多張留醫病床。擁有x光機、B超激光醫療機、血液分析儀等先進醫療器械。鎮設有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組織群眾搞好廁改、水改為中心的環境衛生,組建有環衛隊伍,負責圩鎮的環境衛生。防疫部門做好定期發放糖丸,注射免疫疫苗,預防乙肝、乙腦、小兒麻痹等疾病的發生。1979年至1986年,先後消滅了血絲蟲病、地方性甲狀腺腫和瘧疾病。2000年,設立愛嬰醫院,接收臨產孕婦到愛嬰醫院分娩。
社會保障
仁居鎮敬老院是1958年在一幢舊民居內辦起的。1987年,新建一幢平房,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建築面積330平方米,收養了14名孤寡老人。每位老人每年由鎮政府統籌供給大米180公斤,生活費960元,每年發給三套新衣服,兩雙新鞋,熱天有電風扇,冷天有熱水袋,配有專職護理員兼院長1人。1995年,鎮政府發動幹部、職工和社會捐款,並爭取上級資助,籌資8萬元,設立仁居鎮離退休職工聯誼會老年基金會。仁居保險站成立於1986年。
廣播電視
1958年至1985年,仁居辦有有線廣播站,廣播工作人員1-3人。有線廣播逐步發展到以圩鎮為中心輻射至各村、各戶,廣播網絡覆蓋率達92%。1985年,由縣下撥調頻廣播放大發射機,建起功率10瓦的鎮調頻廣播電台,發展無線短波調頻廣播,有線廣播從此淘汰。1986年,成立仁居鎮廣播電視站,在鎮政府後面山頂架設電視差轉塔(1987年拆遷至麟石山頂)接收和發射電視信號,電視事業開始發展。當年全鎮共有1610台電視機,調頻廣播1280隻,做到調頻廣播、電視同步發展。1995年,投資18萬元,在中山南街建起衛星地面接收站,裝配有線電視。
郵政電信
1979年以前,仁居設平遠縣郵電局仁居營業所,服務範圍含黃畲。郵政電信一家,郵政業務主要是信函、包裹、匯兌和報刊發行。全鎮共有郵路6條,共長167千米,靠鄉郵員步行或騎自行車投遞。1980年後,隨着業務量增大,設立平遠縣郵電局仁居支局。1986年開辦郵電儲蓄業務。1989年在中山東街興建仁居郵電支局。1998年在城南村雲子煅(今仁八街)興建電信大樓。1998年,郵政、電信分家,分別設立平遠縣郵政局仁居支局、平遠縣電信局仁居支局。隨着山區公路建設的發展,郵件投遞環境也隨之改善,改步行、自行車投遞為騎摩托車投遞。2000年實現了村村通郵。電信事業得到飛速發展,電話已由手搖磁石電話機發展到程控電話,電話可直撥國內及世界各地。至2000年,建有電話村12個,電纜杆路發展到108千米,程控電話1282門,實現了村村通電話。
基礎設施
1979年冬,仁居鎮投資126萬元,與差干聯合興建裝機1200千瓦的羅庚壩水電站。 1985年4月,仁居鎮成立廣播電視站,架設電視差轉發射塔。 1985年5月,仁居鎮統一征地7120平方米,動工興建農民街(今中山南街)。 1987年10月,仁居鎮占地1200平方米,建築面積330平方米的鎮敬老院竣工。 1992年,仁居鎮開通程控電話,當年安裝程控電話203門。 1995年,仁居鎮投資18萬元,建起地面衛星接收站,裝配發展有線電視。 1997年,仁居鎮征地8000平方米,擴建仁居農貿市場。[5]
交通運輸
1979年,除仁居至東石、至八尺、至差干、至河頭和至大畲坳的主要公路外,境內還有仁居至木溪村、至礤頭村、至畲溪村、至六吉村等鄉道,通車公路共9條,通車裡程59.5千米。全部是泥沙路面,有些公路路面窄、彎度大、坡度大,只能通手扶拖拉機或貨車。1995年投資124萬元,將總長12千米的畲溪公路、4.7千米的礤頭公路改造為四級公路。同年新開通柘溪、大水、妙備、黃石四條標準村道共長9.3千米。1999年10月改造鄒坊至木溪、大水、妙備公路,鋪設水泥路面。2000年鋪設楊梅壠至六吉水泥路面,鋪築仁居至鄒坊的水泥路面。在此同時,各自然村也想方設法籌資,修築自然村道。2000年,新開通飛龍到龍頸里和井下至上村兩條共6.5千米的村級公路。修築了畲溪至赤竹坪、仁居至北門壠、歐畲至分水坳3條經濟線路共長8.5千米。1979年至2000年,新開公路9條,共長24.3千米,開自然村道38條,共長62.5千米,除畲溪、礤頭兩村外,10個村實現了公路硬底化。 2000年,仁居鎮擁有摩托車1242輛,手扶拖拉機180輛,載重汽車9輛,農用運輸車18輛,還有8輛中巴車和18輛麵包車經營客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