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網 的圖片

仁學本體論》,陳來 著,舒煒 編,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簡稱三聯書店) 是一家有悠久歷史的著名出版社[1]。它的前身是鄒韜奮[2]、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創立的生活書店、新知書店和讀書出版社。

目錄

內容簡介

《仁學本體論》是作者論述其儒學本體論的哲學著作。作者繼承和展開了古典儒學的仁論、道體論等,批判地吸收了近代以來的中國哲學本體論,在綜合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從而將儒學的仁論演為一仁學的本體論。其哲學建構既是對儒家古典仁學的傳承,也是對近代以來中國哲學本體論的接續與回應,是當代儒家哲學的綜合創新之作。

作者介紹

陳來,男,祖籍浙江溫州,哲學博士。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著名哲學史家。師從張岱年先生、馮友蘭先生。2009年11月1日正式出任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

前言/序言

2010至2011年,李澤厚先生出版了《該中國哲學登場了?》和《中國哲學如何登場?》,但我一直未曾注意。2012年夏在吉林大學開會,聽到有學者發言提到這兩本書,於是在2012年12月末我請學生幫我買來這兩部書,並細讀一過。李澤厚在書中說:「後現代到德里達,已經到頭了,應該是中國哲學登場的時候了,當然還早了一點,但可以提提吧。我先冒喊一聲,願有志者、後來者聞雞起舞,競創新思,卓爾成家,走進世界。」這兩部書所說的「中國哲學」不是泛指當今中國的所有哲學研究系統,而是專指中國傳統哲學直接傳承的系統,即所謂「中、西、馬哲學」的「中哲」。因此,這一關於「中國哲學」登場的呼籲,無疑是對作中國哲學研究的學者的挑戰與促進,而吾人必須響應這一呼籲、回應這一挑戰,以促進中國哲學當代的發展。於是我立意以仁本體回應李澤厚的情本體,期以帶動中國哲學界的更多響應。當然,李澤厚表達的是要「走進世界」即從世界哲學的範圍對中國哲學登場的期盼,而我們的立場則以適應中國當代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的需要為主,並非專以世界哲學為思考基點,但無可否認也包含了針對現代世界的意義。

韓愈有「五原」之作,《原道》、《原性》、《原人》、《原鬼》等,而沒有《原仁》,因為按照他在《原道》的說法,仁是定名,以博愛為義,不用再加討論了。現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有貞元六書,書名皆以「新」字為首,如韓愈有《原人》篇,馮先生書稱《新原人》;韓愈有《原道》,馮先生書稱《新原道》。但馮先生沒有《新原仁》之作。「原」之一字,兼有二義,一為窮其源頭,一為究其根本。在一定意義上,本書可謂為「新原仁」之書,但不是強調推其源頭,而在推究其根本,闡明其本體義。馮友蘭先生《新原人》自序有云:「此書非考據之作,其引古人之言,不過以與我今日之見相印證。」 可謂先得吾人之心。

其實歷史上亦有以「原仁」名篇者,如唐人李韋籌有《原仁論》,見《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八:

救天下者皆曰仁,得天下者皆曰利。則可乎?曰:不可也。不得已而有天下,則曰仁;得已而有者,則曰利也。善畏其利,善決其仁,皆聖也。湯、文王是也。

原意曰:聖人視生民以天下,襁褓在焚溺,無不挈者。然則挈而授其家乎?將遂挈而有之乎?彼家無人而有之,不得已而仁矣。有人而有之,則得已而利矣。夏無人也,湯有以仁。殷有人矣,文王畏其利。前賢明湯意,故曰無伯夷。後聖明文王意,故曰周之德可謂至德也已矣。

但我們的《新原仁》並不是接着唐人這種「有天下」的政治思想講,而可以說是接着《新原人》、《新原道》等現代中國哲學思想講。《新原仁》即對仁的根本義進行深入研究,而建立一仁的本體論。

不過,由於在語音上,「新原仁」與馮先生的「新原人」無法區別,容易混淆,而本書是以仁本體觀念為中心,因此本書定名為《仁學本體論》,而以《新原仁》為其別名,並書於扉頁。前輩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欣然為之題名,作者在此特表深深的感謝!

上月在北師大會議上承牟鍾鑒先生贈其新書《新仁學構想》,其中之義,多與鄙見相合,可見仁學的重建在當代已經是有志於發揚儒學者的共識。與牟着不同的是,本書集中於「仁體論」,關注在本體的哲學層面。其實仁學還有很多方面,我們期待在仁學當代重建的時代,有更多的、不同方面的仁學論述不斷出現,共同促進當代儒學的發展,以促進中國與世界的共生和諧。

陳 來

2013年12月於北京清華園

參考文獻

  1. 歷史足跡,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 「出版事業模範」鄒韜奮,人民網,2021-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