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人生故事

人生故事大全你造一座大的城垣,只用一个心;造一根小的毫毛,还是用一个心,可见你的心是能大能小啊

目录

打破碗

  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大和尚立马跑向老和尚的禅房打小报告:“师傅,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

少一分计较,多一分自在

  有一位财主,可谓应有尽有,拥有大片的土地,很多的金钱,有位漂亮的妻子和一双人见人爱的儿女,在别人眼中,他可以说是尽享了荣华富贵。后来,他患了重病,很多医生都说已无药可救,最后一位大夫对其妻子和子女说:“我已尽力了,能活多久就看他自己了,你们替他准备后事吧!”

  家人听从了大夫的话,开始替他准备后事,寿衣、棺材都买好了。财主听说了此事,奄奄一息的他叫妻子把他的寿衣拿给他看看。当他看见寿衣竟然没有口袋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家人不知道什么原因,财主气愤地说:“你们为什么不给我买有口袋的寿衣?”

  妻子奇怪地说:“所有的寿衣都是这样啊,都没有口袋的。”“不行,没有口袋,我一生的财宝怎么带走?带不走,我以后花什么?重新去给我买,我一定要有口袋的……”财主用尽全力地呼喊着,由于他过度激动,本来就虚弱的他,一口气没上来,停止了呼吸。

  为了钱丢了命,实在是令人惋惜,惋惜之余,我们不禁在想:我们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同样也赤裸裸地离开。金钱、名利、地位什么都带不走,何必为了带不走的东西而斤斤计较,争来争去呢?

悟开了就是一把伞

  有人在檐下避雨,见一禅师撑伞走来,于是那人喊到:“大师,普度一下众生吧,请带我一程,可以吗?”

  禅师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那人立刻从檐下走到雨中,说道:“我在雨中了,你该度了我吧!”

  禅师说:“你我同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为我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没有伞,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要找我,请自己找伞吧。”

  禅师说完这些话,头也不回,竟自走了。禅师真的没有度他吗?不是,其实禅师的话,已经度了他,因为,禅师告诉了他“悟开了就是一把伞”。

  每个人活在这个世上,都如行走在雨中,即使条件很好的人,心灵也无可避免地会遭受些凉风冷雨。我们之所以能够成长成熟,很大程度上就是那些雨水浇灌的结果。

心的大小

  有一位信者问无德禅师道:“同样一颗心,为什么心量有大小的分别?”

  禅师并未直接作答,告诉信者道:“请你将眼睛闭起来,默造一座城垣。”

  于是信者闭目冥思,心中构画了一座城垣。

  信者:“城垣造毕。”

  禅师:“请你再闭眼默造一根毫毛。”

  信者又照样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

  信者:“毫毛造毕。”

  禅师:“当你造城垣时,是否只用你一个人的心去造?还是借用别人的心共同去造呢?”

  信者:“只用我一个人的心去造。”

  禅师:“当你造毫毛时,是否用你全部的心去造?还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

  信者:“用全部的心去造。”

  于是禅师就对信者开示道:“你造一座大的城垣,只用一个心;造一根小的毫毛,还是用一个心,可见你的心是能大能小啊!”[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处,有些虽然信仰他教亦能获得,但毕竟佛教要高超、殊胜多了。

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一般人对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观乐观两种。

而佛教的人生观,严格说来,是既不属于悲观,也不属于乐观的,我们可以勉强称它做:‘中观’。

什么叫‘中观’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叹人生,也不浑浑噩噩地虚掷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哪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违犯五戒在社会上就不能立足,同时为国法所不容,最后只有身系囹圄,饱尝铁窗滋味。而佛教更认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违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将堕入地狱、畜生、饿鬼等三恶道了。(这三类众生的报应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称为恶道。)我们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够了,人能不杀生,社会上就没有杀人命案;能不偷盗,就没有小偷、强盗;能不邪淫,就不会有男偷女娼,破坏家庭伦理的事;能不妄语也就不会有欺、诈、骗等事;能不饮酒,则身心愉快,头脑清晰,不会因一时糊涂而闯祸。(酒有害身体,早经医学一再证明。)如此,这个社会不是宁静、安乐的社会吗?因此我说佛教有净化社会人心的功用。

佛从不生气,或处罚弟子,在佛教经典中,绝对找不到佛发怒而用洪水、瘟疫来处罚人类的。

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时机,对不同资质的众生说最好的道理。[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