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需要的不是物質
人最需要的不是物質,古人說: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當今社會,雖不說物慾橫流,但可說是人被物牽着鼻子走。有人為財,貪污受賂,聲敗名裂。有人為色,重婚、離婚、包二奶、做第三者,妻離子散。現在,走到哪裡,都是酒樓、夜總會最為熱鬧。人如果成為物的奴隸,是危險的。
目錄
原文
要知道,淺薄的樂,往往是苦因。一位鄉下財主,一天,在一高官家中作客,飯局之中,有美女跳舞和演奏,他想,我如果天天有這生活就好了。
那高官就對他說,好啊,那就讓她們為你免費演奏舞蹈三個月吧,但要說清楚,你每天都得聽看,否則,你要賠出100頭牛,財主同意了。這老財主,第一天,看、聽,好開心,眉開眼笑;第三天,還算高興;第五天,就有點煩了;到了一個月,他簡直受不了了;第二個月時,他發瘋似地對着跳舞演奏的美女們喊叫:帶上100頭牛,都給我滾。
為什麼,再好的東西,天天給你來,你也受不了,物以稀為貴,不希就不貴了。
曾經,詩人白居易做杭州太守時,入山拜見道林禪師。他見禪師搭蓬於古松枝上,就說:禪師的住處很危險呀。禪師說:你更危險。白居易說:我任高官,住鎮江山,有什麼危險。
禪師說:俗物相煎迫,煩惱無停息,難道不危險嗎?
是呀,難道不危險嗎。
以前,投軍從僧的智岩禪師在山上隱居。有一天,一個以前的戰友來找他,這位戰友,這時已和當初的智岩一樣是當官的了。
他一見禪師,就說道:你發狂了嗎,怎麼住到這種地方來。
智岩回答說:我以前發狂,現在清醒了,而你的狂病,正在發作。
那人道:我發什麼狂。
智岩說:你沉湎聲色,貪受榮華,陷於輪迴生死之中,而不能自撥,何謂不狂。他戰友一聽,有所悟。
慧忠禪師曾說:青藤攀附樹枝,爬上了寒松頂端,白雲流淡澄潔,出沒於天空之中,萬事萬物本來清閒,只是,人們自己在喧鬧忙碌。真是如此啊。
傑克倫敦寫出《馬丁·伊登》後,名利雙收,有了別墅、遊艇,但成功後卻無聊厭倦,空虛,隨之而來,最後,走向瘋狂,並服毒自殺於別墅里,有意思的是,小說主人公——馬丁·伊登的命運也是如此,那就是:奮鬥、成功、自殺三部曲。
其實,只要我們身心健康,就是富有。你的眼睛,值多少錢?我出多少錢,你肯出賣?還有你的雙腳、雙手,你的心臟、你的腦袋。你看看殘疾人,你再看看將死或已死的人,這時,你想想,作為健康好好的你,你有多麼富有。
人,不能割捨財色,是因為還沒能了悟生命無常,生死事大,一旦做到這點或走近死亡,就會淡泊財色,注重解脫和未來了。
有個真實故事,二戰時,有個叫羅勃·摩爾的小伙子在海軍服役,一次海戰中,他的潛水艇被日本艦隊的深水炸彈壓到276英尺深的海底,由於日本艦隊不時扔下炸彈,且不肯離去,他的潛水艇被深鎖在海底達15個小時。
脫險後,他這樣自述當時的景況和心情:在那15小時中,艇中空氣稀薄,幾乎無法呼吸,氣溫下降到零下攝氏40度,潛艇又隨時有被炸沉的危險,他感到生命已經沒有什麼希望,這15小時,他感覺就如150年,當時,他想,以前怎麼會為沒錢買車、買房、買老婆的衣服這些小事而煩惱,那時候,他才終於明白,活着,好好活着才最重要,其它,都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意義。
有人在醫院做過調查:臨死者,少有人遺言;要能多賺1萬元,或再升一級官,老婆再美點就好了之類,而多是;給我再多一些時間,讓我再活一次,好好照顧母親、兒子之類。可見,人最需要的不是物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