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人文地理學(Human Geography)以人地關係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它是地理學科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現象,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僅指社會文化現象。

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不包括經濟地理學。

目錄

發展簡史

人文地理學(Human Geography)的發展歷經知識的積累、學科的形成和理論的演變、學科的分化以及理論和方法上的革新等過程。按其發展順序,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3個階段。

古代階段

這是地理知識積累的時期,以片段記述為主,出現了各種關於人地關係的論述。

在中國地理古籍和其他古籍中,載有許多關於人地關係的論述,其中既有《禮記·王制》篇中「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的帶有地理環境決定論的思想[1],又有《孟子·公孫丑下》中主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定勝天的思想,還有東漢時期王充的《論衡·明雩》篇中「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隨行而應人」的主張人、地各有規律,反對人地關係絕對化的思想。

從公元前5~前3世紀成書的《尚書·禹貢》開始,在許多地理古籍中還記述了大量的人文地理現象,明末清初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和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則討論了人地關係的若干問題。但是在中國古代未產生系統的人文地理著作來表述人地關係思想。

在西方,地理學一直是把地球作為人類的家鄉來研究,古希臘羅馬學者如希羅多德斯特拉波等,都在其著作中對各地的人文地理現象作過論述。

中世紀西歐形成一些相互隔離、閉關自守的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國家經濟文化處於衰落狀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相應處於停滯狀態。與此同時,阿拉伯國家的地理學獲得較大發展,伊德里西等學者在著作中記述了不少人文地理現象。

大發現後,歐洲各國陸續出版了各種地理著作,其中有不少篇幅是關於世界各地人文地理的描述,大多偏重於種族聚落等方面的研究,對於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起到巨大促進作用[2]

任務和意義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以及兩者間相互關係的一門學科,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是相互密切聯繫的兩大組成部分。因此,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對於地理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學同經濟學人口學政治學以及環境科學生態學區域科學行為科學結合,可以為解決世界性的資源短缺、人口危機、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生態平衡以及城市問題等作出貢獻,尤其是對於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划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學的分支學科和研究課題中,有許多也是其他學科的基本研究內容之一。如經濟地理學對於經濟學、人口地理學對於人口科學、城市地理學對於城市科學、政治地理學對於政治學、軍事地理學對於軍事科學民族地理學對於民族學語言地理對於語言學宗教地理對於宗教學人種地理學對於人類學,都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視頻

人文地理學 相關視頻

MOOC宣傳片_華東師範大學_《人文地理學》
2種方法助你學好人文地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