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意識
人工意識,(英語:Artificial Consciousness, AC),是一個涉及人工智能和認知機器人學的領域,其目的是研究合成一個具有意識的人造物需要哪些必要條件。
神經科學的研究推測意識是由互相連結的腦區交互作用所產生的[1],這些腦區被稱為意識相關神經區(NCC)。然而也有人反對這樣的觀點。人工意識的支持者則認為電腦可以模擬這種尚未完全明了的意識交互行為。在最近的研究里,Steven Ericsson-Zenith認為目前還缺少新方法和新機制去解釋神經元的行為如何產生意識。在人工智能哲學中關於心靈、意識和精神狀態的討論中,人工意識也是一個經常出現的話題。
目錄
哲學觀點
關於意識的理論假設有很多種,所以關於人工意識的操作方案也有很多種。在哲學的語境下,關於意識最常見的分類方法可能是分為取用意識(Access consciousness)與現象意識(Phenomenal consciousness)。取用意識包括那些可以被知覺到的經驗概念,而現象意識指的是那些不能被知覺到的,包括「純感覺」、「它是怎樣的」或者是感質。 (Block 1997).
關於可能性的爭論
類型物理主義者和其他懷疑論者堅持認為,意識只能夠在特別的物理系統中產生,因為意識的某些特性依賴於物理構成 (Block 1978; Bickle 2003).
Giorgio Buttazzo在他的文章《人工意識:幻想還是真實的可能》("Artificial Consciousness: Utopia or Real Possibility")中寫道:我們現有的技術水平所能達到的自主水平「計算機在完全自主的運行模式下,不能表現出創造性、情感或者自由意志。一台計算機就像洗衣機一樣,是由各部件構成的奴隸。」
對於其他理論家(例如功能主義者),他們將精神狀態定義為因果關係序列。任何系統,不管其物理構成如何,只要能夠形成同樣的因果關係模式,就可以被認為擁有精神狀態,包括意識。 (Putnam 1967)
基於計算的觀點
關於人工意識的可能性,最明確的一個觀點來自於戴維·查默斯。他在文章 Chalmers 2011中提出,對於構建一個有意識的心靈來說,恰當類型的計算就足夠了。在摘要中,他這樣定義他的目標:計算機能夠執行計算。計算可以把握其他系統的抽象因果結構。
查默斯的觀點中最具爭議的部分是,他認為精神特性是「結構不變的」。精神的屬性分為兩方面,心理學的和現象學的。心理學屬性,例如信仰和知覺,是「由其因果關係定義的」。他根據Armstrong 1968 和 Lewis 1972 這兩篇文章提出「具有同樣因果拓撲結構的系統...會具有同樣的心理學屬性。」
現象學屬性初看起來並不能夠通過它們的因果關係結構來定義。要建立用因果關係結構來說明現象學屬性的理論,需要經過證明[2]。查默斯為此提出了 「跳舞的感質證明」 :查默斯首先假設,擁有不同的因果結構的智能主體可以擁有不同的體驗。然後他讓讀者想象將其中一個主題逐個更換零件(比如硅製成的神經元件),使它漸漸變成另一個主體,在過程中保留它的因果結構不變。根據原假設,在這個變換的過程中,主題的體驗會發生變化,然而由於因果拓撲結構沒有變化,主體無法從中「意識」到自己的經驗哪一點發生了變化。
視頻
人工意識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關於意識,神經科學準備攤牌了 ,搜狐,2019-04-29
- ↑ 倪梁康:人類意識與人工意識,中國社會科學網,2019-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