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親油基團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一個科技名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目錄

名詞解釋

親油基團(親油基團)一般指疏水基團

疏水基團又稱親油基團、憎水基團。對水無親和力,不溶於水或溶解度極小的基團。

概述的例圖磷脂分子就有兩個部分組成親水基團和親油基團,這種結構通常存在於洗滌產品中。

信息介紹

疏水基團通常是C10~C20的烴基;含有芳基、酯、醚、胺、酰胺等基團的烴基;含有雙鍵的烴基。親油基團也可以是聚氧丙烯基、長鏈全氟烷基、聚硅氧烷基等。

常見的疏水基團有:烴基、酯基。通常極性很弱的,很多都是疏水的,而同理的是許多有機非極性分子的大多數是疏水的。

疏水基團不同於親水基團(疏油基團)。或者說兩者的性質正好是相反的。

疏水效應

疏水基團會產生一種效應,那就是疏水效應(hydrophobic effect)又稱為疏水互相作用。這是指疏水基團彼此靠近、聚集以避開水的現象。

如果某蛋白質分子上帶有疏水基團。當蛋白質中的疏水側鏈聚集在蛋白質內部,而不是被水溶劑化時,蛋白質在水中是很穩定的。非極性側鏈避開水,聚集被壓迫到蛋白質分子內部,而大多數極性側鏈在蛋白質表面維持着與水的接觸。

疏水相互作用可以利用傳統的熱力學解釋。圍繞非極性基團的水分子,相對溶液中其他地方的水分子來說更有序,形成一個封閉結構,或稱為「籠形」結構。水分子彼此之間形成氫鍵,而且只是很脆弱地結合在封閉結構內的基團上。當發生疏水相互作用時,水分子排列有序形成的「籠形」結構被破壞,這部分水進入自由水中,使水分子熵增加。因此,可以說疏水相互作用是熵增加驅動的結果。

應用

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之中最為常見的很多親油基團,比如說日常洗滌的洗滌用品。

還有許多不溶於水或很難溶於水的有機高分子材料大多數都含有親油基團存在。比如圖1中的材料。

例如:三大合成材料 : 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 。

可以說含有親油基團的物質在我們生活的各方各面都能找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