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亡
部首; 亠
部外筆畫; 1
總筆畫數; 3
拼音; wáng wú
筆順; 415
字級; 一級字
四角碼; 00710
倉頡; yv
86五筆; ynv
98五筆; ynb
鄭碼; SH
統一碼; 4EA1
異體字; 亾 兦 ࠅ�
注音; ㄨㄤˊ,ㄨˊ
平水韻; 下平七陽
字源演變
指事字。甲骨文"亡"字從刀,刀刃施短豎表示刀刃鋒芒。"芒"之初文。西周金文"亡"字指事符號演變為弧筆,遂與"入"形近。《說文》誤認為"從入、從"。戰國文字"亡"字或趁隙加飾筆,或在豎畫上加飾點,或贅加義符"辵"。隸書"亡"字作。"丄"變作"亠", "Ê"作"",遂成楷書"亡"。本義是鋒芒,假借為逃亡,其本義反而不顯。《說文》:"亡,逃也。" 《國語·晉語八》:"而離桓之罪,以亡於楚。"引申為滅亡。《廣韻·陽韻》:"亡,滅也。"中山王方壺:"故邦亡身死。"(所以國滅身死)通"無"。《合集》1121正:"勿焚姜,亡其雨。"(如果不焚燒姜這個女性,就不會有雨嗎?)士父鍾:"降余魯多福亡疆。"(降給我的福很多沒有止境)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1:"盜賊亡有。"(沒有盜賊)通"忘"。叔家父ळ:"哲德不亡(忘)。"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武方切。音忘。失也。《孟子》:樂酒無厭謂之亡。注:謂廢時失事也。《家語》:楚人亡弓,楚人得之。
又滅也。《莊子·田子方》:楚王與凡君坐。少焉,楚左右曰:凡亡者三。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喪吾存。
又《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喪禮哀死亡。
又逃也。《大學》: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
又《前漢·韓信傳》:蕭何聞信亡,自追之。
又與忘同。《詩·邶風》:心之憂矣,曷維其亡。
又《正韻》:同無。《詩·邶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毛傳:亡,謂貧也。《說文》:從入,從。徐曰:Ê,音隱。隸作亡。《藝苑雌黃》:古惟用兦字,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為有兦之兦,今又變林為四點。
說文解字 逃也。從入從。凡亡之屬皆從亡。武方切
說文解字注 (亾)逃也。逃者、亡也。二篆為轉注。亡之本義為逃。今人但謂亡為死。非也。引申之則謂失為亡。亦謂死為亡。孝子不忍死其親。但疑親之出亡耳。故喪篆從哭亡。亦叚為有無之無。雙聲相借也。從入。會意。謂入於曲隱蔽之處也。武方切。十部。凡亡之屬皆從亡。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法演示
書法欣賞 草書 行書 楷書 隸書
音韻匯集
字頭 小韻 聲符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韻部 擬音 聲調 上古音系 亡 亡 陽 maŋ 廣韻 亡 亡 亡 武方 明 陽合 陽 陽 蒙古字韻 亡 ʋaŋ 平聲 中原音韻 亡 忘 微 江陽合 江陽 陽平 洪武正韻 亡 無 微夫 五模 模 平聲 亡 亡 無方 十七陽 陽 平聲 分韻撮要 亡 亡 明 剛 第十剛講降角 陽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