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簡稱亞投行,AIIB)是一個政府間性質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成立宗旨是為了促進亞洲區域的建設互聯互通化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並且加強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合作,是首個由中國倡議設立的多邊金融機構,總部設在北京,法定資本1000億美元。截至2019年7月13日,亞投行有100個成員國。
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國、印度、新加坡等在內21個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的財長和授權代表在北京簽約,共同決定成立亞投行。2015年12月25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成立。2016年1月16日至18日,亞投行開業儀式暨理事會和董事會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 亞投行的治理結構分理事會、董事會、管理層三層。理事會是最高決策機構,每個成員在亞投行有正副理事各一名。董事會有12名董事,其中域內9名,域外3名。管理層由行長和5位副行長組成。
2019年7月13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理事會批准貝寧、吉布提、盧旺達加入亞投行,至此,亞投行成員總數達到100個。 2019年10月24日,北京亞洲金融大廈竣工,將成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總部永久辦公場所。
目錄
歷史沿革
創立背景
在全球層面上,亞投行建立的主要背景是新興大國的異軍突起。
在新趨勢下,即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推動下,各國實現不同程度的發展,速度極不均衡。總體而言,發展中國家普遍實現了較快增長,新興國家日益成為經濟新秀,而發達國家的發展速度相對緩慢。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打擊下,發達國家的經濟長期陷入低迷,以新興大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則率先擺脫危機影響,不僅成為全球經濟的新引擎,而且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主體。為了更好地發揮新興國家在世界經濟和全球金融治理中的作用,改革原有的國際金融制度順理成章地提上日程。雖然世行[1]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通過了相應的股權比重和投票權比重改革決定,但因美國國會反對而受阻,不合理的國際金融機制並未改變。
在區域層面上,亞投行建立的主要背景是亞洲基礎設施落後。
亞洲經濟占全球經濟總量的1/3,是當今世界最具經濟活力和增長潛力的地區,擁有全球六成人口。但因建設資金有限,一些國家鐵路、公路、橋樑、港口、機場和通訊等基礎建設嚴重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該區域的經濟發展。 各國要想維持現有經濟增長水平,內部基礎設施投資至少需要8萬億美元,平均每年需投資8000億美元。8千億美元中,68%用於新增基礎設施的投資,32%是維護或維修現有基礎設施所需資金。現有的多邊機構並不能提供如此巨額的資金,亞洲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也僅有2230億美元,兩家銀行每年能夠提供給亞洲國家的資金大概只有區區200億美元,都沒有辦法滿足這個資金的需求。由於基礎設施投資的資金需求量大、實施的周期很長、收入流不確定等的因素,私人部門大量投資於基礎設施的項目是有難度的。
在國家層面上,亞投行建立的主要背景是中國進入「新常態」。
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對外投資國,中國對外投資2012年同比增長17.6%,創下了878億美元的新高。而且,經過30多年的發展和積累,中國在基礎設施裝備製造方面已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同時在公路、橋樑、隧道、鐵路等方面的工程建造能力在世界上也已經是首屈一指。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相關產業期望更快地走向國際。但亞洲經濟體之間難以利用各自所具備的高額資本存量優勢,缺乏有效的多邊合作機制,缺乏把資本轉化為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
中國倡議
新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將同域外現有多邊開發銀行合作,相互補充,共同促進亞洲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同月,國家總理李克強出訪東南亞時,緊接着再提出籌建亞投行的倡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