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歐大陸
亞歐大陸 |
中文名: 亞歐大陸 外文名: Eurasia 面積: 54,759,000 km² 人口: 4,620,000,000 (2010) 人口密度: 84/km² 國家: 92個 時區: UTC至UTC+12 |
亞歐大陸是亞洲大陸和歐洲大陸的合稱,也做歐亞大陸,面積達5000多萬平方千米。從板塊構造學說來看,亞歐大陸由亞歐板塊、印度板塊、阿拉伯板塊和東西伯利亞所在的北美板塊所組成。亞歐大陸亦可以是前蘇聯解體後各個加盟共和國所在的地域的雅稱。亞洲和歐洲地理環境複雜多樣,自然景觀銜接過渡,經濟與社會發展各有特色。[1]
目錄
地理環境
歐洲部分在地理上是從亞洲向西伸入大西洋的幾個半島。兩洲之間無明顯分界,劃分是文化而非自然地理上的。傳統上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和高加索山為界。俄羅斯地理學者將烏拉爾山劃入歐洲,高加索山劃入亞洲。
亞歐大陸歐洲部分的西部,北瀕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東部從文化上來劃分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作為亞歐大陸的分界線。歐洲大陸處於中高緯度,最南點是伊比利亞半島的馬羅基角(北緯36°),最北點是挪威北部諾爾辰角(北緯71°08′),最西點為伊比利亞半島的羅卡角(西經9°30′),最東點在烏拉爾山北端(東經66°10′)。大陸東寬西窄,略呈三角形。
亞歐大陸亞洲部分的東部,東、南、北3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西南亞的西北部瀕臨地中海和黑海。大陸最北點在泰梅爾半島的切柳斯金角(北緯77°44′),最南點為馬來半島的皮艾角(北緯1°15′);島嶼的最北點在北地群島(北緯81°),最南點在努沙登加拉群島的羅地島(南緯10°45′)。亞洲在各洲中所跨緯度最廣,具有從赤道帶到北極帶幾乎所有的氣候帶和自然帶。大陸最東點為楚科奇半島上的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45′),最西點為小亞細亞半島的巴巴角(東經26°10′),所跨經度亦最廣,東西時差11小時。
亞歐大陸的氣候中亞洲的氣侯主要為溫帶大陸性氣侯,除了沒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其他的都包含在內;歐洲的主要氣候也為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侯。
特色地形:亞洲大陸東側和東南側有規模最大的,最典型的孤形排列的群島。島上的地形崎嶇,群島外側緊鄰很深的海溝;歐洲的特色地形而是為阿爾卑斯山脈的山地冰川地貌,前者對歐洲的影響很大,由於它的作用,歐洲北半部遍布冰川地貌。
組成部分
亞洲大陸原非一塊完整的陸塊,它經歷着從小到大,從分散到聚合的成陸過程。根據各區地質基礎和地質發展史的差別,可分為6大構造單元:
①南亞大陸區。
②中軸大陸區。
這3個大陸區經過多次強烈的褶皺運動,奠定了亞洲古陸台的基礎。
④南亞陸間區。
⑤北亞陸間區。
⑥環太平洋區。
今日亞洲大陸輪廓是上述構造單元通過各地質時期的構造運動不斷發展演化的結果。
亞歐大陸的分界線從北到南依次是烏拉爾山、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歐大陸是亞洲和歐洲兩大洲的主體,面積將近5000萬平方公里,分別占到了亞洲和歐洲面積的85%和95%,也就是說,亞歐大陸為亞洲和歐洲面積的90%以上。在亞洲,游離在大陸外側的主要是東部的弧狀島嶼:千島群島、庫頁島、日本群島、台灣島、菲律賓群島、馬來群島、印度尼西亞等。在歐洲,游離在大陸外側的是大西洋上的島嶼:冰島、愛爾蘭、英國和地中海上的西西里島、馬霍卡島、科西嘉島、薩丁尼亞島、克里特島、塞浦路斯島和羅得島。在印度洋上,游離在大陸外側的島嶼:斯里蘭卡、馬爾代夫群島。在北冰洋,游離在大陸外側的有挪威的斯瓦爾巴特群島和俄羅斯的新地島、北地群島、弗蘭格爾島、新西伯利亞群島等。
形成
亞歐洲大陸的形成是以前寒武紀古陸塊為核心,通過不同地質時期與相鄰陸塊結合、分離的漫長過程,伴隨多次地殼構造運動,古陸塊外圍相繼形成加里東、海西、烏拉爾、阿爾卑斯等褶皺帶,逐步地奠定了大陸的構造基礎。
亞洲和歐洲陸地相連,形成全球最大的陸塊--亞歐大陸。在地質構造上亞歐大陸原來並不是一個整體構造的陸塊。早在二疊紀烏拉爾洋的最終閉合使俄羅斯地台與西伯利亞地台鑲接,其間形成南北走向的烏拉爾褶皺帶,從此亞歐大陸連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