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
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碑是由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堂、井岡山碑林、井岡山雕塑園等組成的井岡山革命紀念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於1993年籌建,1997年建成並對外開放。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碑,地處烈士陵園的高山之巔---"佛"型山體臉部,陵園的最上方。紀念碑由基座、碑座和主碑三部分組成。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1]
目錄
紀念碑簡介
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碑,由鄧小平題寫,工程總設計為我國著名雕塑家程允賢及王中、陳斌等同志。紀念碑總高度為46.8米,分為礎座、碑座和主碑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大廳,可南眺市區全貌,北瞻紀念碑主體雄姿,攝影留念。二層設有展室,三層為主碑。主碑前的漢白玉浮雕,反映艱苦卓絕的井岡山鬥爭;浮雕前還有"母親"銅像一座,象徵着井岡山是革命搖籃地、中國第一山。
一樓的休息室、會客室和二樓的展廳組成基座部分,全部採用本市長坪鄉生產的花崗岩砌成。主碑是用鍍鈦的不鏽鋼製作的。它高達27米,意含1927年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主碑頂端的造型是突出"山"的形狀---用不鏽鋼製作的"井岡山"造型,遠看如一團火焰,寓意井岡山星火燃遍九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觀如林立的鋼槍,寓意"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整個建築坐北朝南,在日照下,熠熠生輝,璀璨奪目。是集紀念堂、碑林、雕塑群、革命烈士紀念碑於一體的井岡山烈士陵園、井岡山革命烈士博物館、井岡山鬥爭光榮歷史最突出的紀念性標誌物。
碑牌介紹
主碑的基座部分,採用"將軍紅"大理石砌成,高9.7米,表示1997年紀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七十周年建成。碑座的碑名"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碑"是鄧小平同志1984年在北京親筆為紀念井岡山革命烈士題寫的。碑座上三組反映井岡山鬥爭的漢白玉浮雕,為中央美術學院曹春生教授設計。正面組浮雕的主題為"薈萃井岡",展示井岡山紅軍於1928年4月名揚天下的"朱毛會師"和同年12月的紅四軍與紅五軍會師的情形以及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陳毅等領導人的英姿氣概。東面組浮雕主題為"紅色割據"。
展示毛澤東在井岡山鬥爭開創的"工農武裝割據"的內容,即開展土地革命、軍隊建設、黨的建設,政權建設的生動場面。西面組浮雕主題為"浴血羅霄"。這組浮雕通過反映井岡山鬥爭著名的龍源口大捷等戰鬥和以茨評為中心的井岡山軍事根據地及其五大哨口以及九隴山軍事根據地,展示紅軍以非凡的毅力,英勇奮戰,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多次軍事"進剿"和"會剿"以及艱苦卓絕的戰鬥生活。紀念碑前還設計建造了一尊"母親"雕像,寓意井岡山是中國革命搖籃,是對後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大課堂。 在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共有4萬多名烈士長眠在那裡,其中只有15722名烈士有名字。
革命烈士陵園
為了緬懷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豐功偉績,弘揚井岡山精神而興建的。1987年10月,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在茨坪北面、山體如一座羅漢大佛像、林木蔥鬱的北岩峰落成,坐北朝南,占地26.68公頃。整個陵園分陵園門庭、紀念堂、碑林、紀念碑、雕塑園五部分。首先我們看到的是陵園主大門,園標"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是參加過井岡山鬥爭的老紅軍戰士宋任窮題寫的。順山而上,有兩組台階,第一組有49級,象徵1949年新中國成立,井岡山人民得解放;第二級有60級,寓意北山烈士陵園是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六十周年的1987年建成,對外開放。
根據地創建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江西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先後在寧岡、永新、茶陵、遂川等縣恢復和建立了黨組織,發展武裝力量,開展游擊戰爭,領導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紅色政權,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創立了黨領導下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底,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隊和湘南農軍到達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
會師後,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毛澤東任黨代表,朱德任軍長。1928年5月20日,毛澤東在寧岡茅坪主持召開了中國共產黨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成立了以毛澤東為書記的湘贛邊界特委。隨後,湘贛邊界工農民主政府成立,袁文才任主席。10月,毛澤東在寧岡茅坪主持召開了湘贛邊界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決議,《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就是其中的第一部分,它分析了中國紅色政權發生和存在的原因,指出實行這種"工農武裝割據"的意義和經驗,回答了黨內和紅軍內部有人提出的"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
12月,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五軍主力來到井岡山,與紅四軍會師。此後,紅軍粉碎了敵人的多次"進剿",根據地不斷擴大,全盛時期,包括寧岡、永新、蓮花三個縣,吉安、安福兩縣一部分,遂川縣北部等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為中國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從城市到農村的偉大戰略轉移,走上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開闢了新的道路。
根據地遺址
地理位置
井岡山革命遺址位於江西、湖南兩省相交接的地方、羅霄山脈中段,平均海拔1000米, 山勢雄偉險峻。秋收起義失敗後,毛澤東創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朱陳組成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12月,彭德懷平江部隊進井岡山,建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根據地以茨坪為中心,擁有寧崗、永新、蓮花三縣和吉安、安福、隨縣、酃縣的一部分,方圓275公里。井岡山革命遺址主要集中在江西省井岡山市的茨坪、茅坪、大小五井及五大哨口等地。
茨坪
茨坪是根據地最高黨政軍機關所在地,還有紅軍軍械處、被服廠和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的舊居。 紅軍利用茨坪周圍的險要地形,在要隘天險築成了五個大哨口:黃洋界、桐木嶺、硃砂沖、雙馬石、八面山。在哨口還保留有完好的工事、防禦陣地等遺址,在黃洋界哨口還修建有保衛戰勝利紀念碑。 在大小五井五個小山村里,有毛澤東舊居、紅軍醫院、軍服廠等舊址。
茅坪
茅坪是井岡山下的村莊,曾一度是湘贛邊根據地黨政軍的大本營,有各大機關的舊址。 在寧崗縣龍江河畔建有紅四軍建軍廣場,又名會師廣場,廣場前有會師橋,橋頭建立了井岡山會師紀念碑。1921年1月,紅軍轉移後,革命建築物均被燒毀;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按原狀進行修復。為了紀念井岡山的革命烈士,在茨坪建立了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塔、紀念亭和革命烈士墓,並建立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新華網江西井岡山7月5日電(記者趙超)巍巍井岡山,悠悠紅土情。
5日一早,正在井岡山學習考察的優秀黨員專家暑期學習考察團成員來到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瞻仰革命烈士紀念碑,向革命烈士敬獻花圈,緬懷老一輩革命家和無數革命先烈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豐功偉績。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邀請90位榮獲全國或省部級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在專業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黨員專家代表,到井岡山開展"紀念建黨90周年與發揚黨的光榮傳統"主題學習考察活動。
烈士陵園是此次學習考察活動的第一站。一進陵園,氛圍頓時變得肅穆起來。90位專家緩緩拾級而上,為革命烈士獻上花圈,向革命烈士三鞠躬。 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黃仲芳為專家們上了井岡山之行的第一課--弘揚井岡山精神,堅定理想信念。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中國革命能在這裡點燃星星之火,靠的是井岡山精神,那就是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今天,無論是我們黨和國家,還是每一個人,想要干成事業,取得成就,仍然需要發揚一種精神,堅定一種理想信念。"隨着黃仲芳的講述,許多專家陷入沉思。
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王素莉說:"今天,我們的雙腳踏實地踩在這片紅土地上。 我想,對於一名黨員知識分子來說,他所堅定的理想信念就應該是'人民'兩個字,我們應該把自己的工作同人民的期望結合在一起,人民的囑託就是我們攀登科學高峰最大的動力。"
長期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人才工作,珍惜人才,愛護人才,聚集人才。與此同時,廣大知識分子和黨員專家保持了堅定的理想信念,忠誠於祖國和人民,為祖國強盛、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不懈奮鬥,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隨後,考察團來到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參觀,這裡用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實物、一個個場景展現了從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立、發展的全過程。
毛澤東撰寫《井岡山的鬥爭》時用過的油燈、硯台,朱德在井岡山挑糧用過的扁擔,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軍旗……每一件文物都在述說着一段崢嶸歲月,讓黨員專家們感到革命的艱苦卓絕,創業的萬般艱辛。
專門從事中國歷史研究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張海鵬在展館中的一張照片前站立良久。照片拍攝的是當年井岡山的一座民房,牆上用大字寫着"紅軍是為勞苦工農謀利益的先鋒隊"。
張海鵬指着這張照片對記者說:"我們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一以貫之的。作為黨員知識分子,我們首要的身份是黨員,就是要堅定這一理想信念。我們考察團的黨員專家所在的研究領域不同,但理想信念都是一致的,就是要為人民工作和服務。" 堅定理想信念,堅持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來到井岡山,優秀黨員專家們獲得了精神上的升華。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考察團還將參觀毛澤東和朱德故居,考察新農村建設,並在井岡山市開展諮詢服務和慰問老黨員活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