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蕊柳
五蕊柳,是柳属灌木或小乔木,高1-5米,树皮灰色或灰褐色,一年生枝褐绿色,灰绿色或灰棕色,无毛,有光择,芽卵形或披针形,披针状长圆,发粘,有光泽。木材可制小农具或作柴薪用,树皮及叶均可提制栲胶,也是蜜源树种。
- 中文名:五蕊柳
- 学 名:Salix pentandra L.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杨柳目
- 科:杨柳科
- 属:柳属
- 种:五蕊柳
- 分布区域:中国内蒙、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以及朝鲜,蒙古,前苏联,欧洲
目录
形态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高1-5米。树皮灰色或灰褐色;一年生枝褐绿色,灰绿色或灰棕色,无毛,有光泽。芽卵形或披针形,披针状长圆形,发粘,有光泽。叶革质,宽披针形,卵状长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3-13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钝或楔形,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无毛,边缘有腺齿;叶柄长0.2-1.4厘米,无毛,上端边缘具腺点;托叶长圆形或宽卵形,或脱落。
雄花序长2-4(7)厘米,粗1-1.2厘米,密花;轴有柔毛;雄蕊(5) 6-9 (12);花丝长约4.5毫米,不等长,至中部有曲毛;苞片绿色,长约2.5毫米,披针形、长圆形或椭圆形,先端圆或钝,边缘具腺齿稀全缘,具2-3脉,雄花有背腺和腹腺,离生,背腺棒形,长0.8-1毫米,腹腺略短小,常2-3深裂;雌花序长2-6厘米,粗8毫米;子房卵状圆锥形,无毛,近无柄;花柱和柱头明显,2裂;苞片常于花后渐落;腹腺1或2裂,或全裂为2,狭卵形或卵形,先端截形。
蒴果卵状圆锥形,长达9毫米,有短柄,光滑无毛,有光泽。花期6月,果期8-9月。
主要价值
木材可制小农具或作柴薪用,树皮及叶均可提制栲胶,也是蜜源树种。[1]
变种
白背五蕊柳(变种)
var. intermedia Nakai, Fl. Sylv. Kor. 18: 80. t. 10. 1930;周以良, 植物分类学报, 12 (1): 3-5, 1974, p. p.——S. pseudopentandra Flod. Ark. Bot. 20A. 6: 57. 1926.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是:一年生枝为淡橄榄色或淡黄褐色;叶下面发白,低出叶顶端下面有绢状须毛;无托叶。花丝基部有细长毛。果期9月中旬。
产我国东北小兴安岭及长白山等地。生于林区积水的草甸或沼泽地,性喜阳光,很少生长在稍潮润的山坡上。朝鲜也有分布。
卵苞五蕊柳
(东北林学院植物研究室汇刊)
var. obovata C. Y. Yu, 东北林学院植物研究室汇刊, 9: 30. 1980.
本变种苞片三角状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先端钝或近截形,两面具毛;雄蕊通常6(-7),背、腹腺常分裂。
产内蒙古东部。生于海拔1700米左右的山沟、山梁上。模式标本采自昭乌达盟翁牛特旗大石马场。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600-1200米的山坡路旁、山谷林缘、河边或山地林间的水甸子及草甸子中。
分布范围
产于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新疆等省区。朝鲜、蒙古、苏联、欧洲等地均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