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正義
五經正義
|
|
|
《五經正義》是唐代孔穎達等奉敕編寫的五經義疏著作。該作品於唐高宗時成書,完成了五經內容上的統一。以作為科舉考試的標準教科書。此後,注釋儒經必須以此為標準,科舉應試亦必須按此答卷,不許自由發揮。
五經指五部儒家經典著作,即《詩》(《詩經》)、《書》(《尚書》)、《禮》(《禮記》)、《易》(《周易》)、《春秋》。漢武帝時,朝廷正式將這五部書宣布為經典,故稱"五經"。
目錄
作品簡介
《五經正義》是經學義疏的結集,偏重南學。其中包括《周易正義》14卷,《尚書正義》20卷、《毛詩正義》40卷、《禮記正義》70卷、《春秋左傳正義》36卷。孔穎達等奉命主持編定,前後歷時30餘年,參與者約50餘位著名學者。其中《周易》用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尚書》為梅賾本漢孔安國傳;《詩經》用漢毛亨傳、鄭玄箋;《禮記》用鄭玄注;《左傳》用晉杜預注。各經大多依據自古以來,特別是兩漢魏晉南北朝至隋的多家注釋整理刪定而成,「事必以仲尼為宗」,試圖「去其華而取其實,欲使信而有徵。」
漢末以來,長期變亂,儒家典籍散佚,文理乖錯,且師說多門,章句雜亂,為適應科舉取士和維護全國政治統一的需要,《五經正義》應時而出,以求結束儒學內部宗派的紛爭,為古代經學發展史的重要環節。《五經正義》現存《十三經註疏》中,流傳版本以影印阮刻《十三經註疏》本為佳。
唐太宗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編成。後經馬嘉運校定,長孫無忌、于志寧等增損,於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頒行。凡士人應明經科,均須誦習儒經,義理全據《正義》所說,否則就被視為異端邪說。《五經正義》中含有哲學思想的著作是《周易正義》和《禮記正義》。前書宣揚「先道而後形」的唯心論,後書突出儒家重禮的觀念,提倡尊卑貴賤的等級差別,影響頗大。
唐朝初年學者孔穎達主持編撰「五經正義」,以作為科舉考試的標準教科書。其中所謂「五經」,指的是《周易》《古文尚書》《毛詩》《禮記》《春秋左傳》這五部經典,這跟漢代的「五經」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漢代「五經」之《禮》,指的是《儀禮》,到唐代則變成了《禮記》;漢代《春秋》指的是《春秋經》,唐代則變成了《左傳》。
成書背景
自東漢末年以後,唐初儒學內部宗派林立,戰亂四起,儒家經典散佚,文理乖錯。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長期分裂,經學也逐漸形成了南學、北學之爭。再加上儒學內部宗派林立,各承師說,互詰不休,經學研究出現一派混亂局面。
隋唐建立以後,為了統一的封建政權的政治、思想、文化建設的需要,亟需整頓混亂的經學,由朝廷出面撰修、頒布統一經義的經書。
唐太宗下令召集當時一些著名的儒士共同撰修《五經正義》,因國子祭酒孔穎達年輩在先,名位獨重,故由他負責此事。孔穎達(574年—648年),字仲達,冀州衡水(今河北省冀縣,一說衡水縣)人,唐代著名經學家、教育家,生於隋唐之際的官宦之家。據《舊唐書·孔穎達傳》記載,其「八歲就學,日誦千餘言。及長,尤明《左氏傳》、《鄭氏尚書》、《王氏易》、《毛詩》、《禮記》,兼善算曆,解屬文。」
《五經正義》撰成於貞觀十六年(642年),太宗下詔曰:「卿皆博綜古今,義理該洽,考前儒之異說,符聖人之幽旨,實為不朽。」付國子監施行,賜孔穎達物三百段。《五經正義》編成後,唐太宗雖給予很高的評價,並欲施行。但有太學博士馬嘉運撰文,「駁正其失,至相譏詆。」主要指出《五經正義》「頗多繁雜」,還有類似「彼此互異」,「曲徇注文」,「雜引讖緯」,甚至沿襲隋人舊說,不作甄別等問題。據說當時諸儒觀之,「服其精,」「亦稱為允當。」因此,「有詔更令裁定,功未就。」 永徽二年(651年,孔穎達死後3年),朝廷詔中書門下與國子三館博士、弘文館學士考正之,於是,尚書左僕射于志寧、右僕射張行成,侍中高季輔就加增損,後又經馬嘉運校定,長孫無忌、于志寧等再加增損,於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頒行。流傳全國,在各級學校和民間發揮作用,作為科舉考試的標準。
歷史評價
總之,孔穎達在隋唐之際是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有着濃重的傳統色彩,也有某些學術上的進步和思想上的獨到之處。孔穎達概述了《詩》、《書》、《禮》、《易》、《春秋》五經的基本內容,並論述了學習它們的重要意義與作用。他所強調的教學內容仍是儒家的經典。在隋唐儒學恢復統治地位的過程中,他是承上啟下、推波助瀾的關鍵人物,不僅將一生都獻給了儒家經學的教育事業,還對傳統儒學的教育理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單純從學術的獨創性看,他沒有很多超越前人、獨樹一幟的成果,但就儒學復興統一和發展的歷史來看,其功績是不可低估的。
作為《五經正義》,在集前人研究成果之大成方面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只是在被定為官方統一教材後,變成經院式教條,很快失去其價值和生命力。這是《五經正義》這一代學術宏篇巨製的悲劇,也是孔穎達等封建時代學者和教育家的悲劇。從兼容眾家的思想庫到後來成為禁錮思想的枷鎖,嚴重地限制了唐以後儒家學術和教育思想的發展,這當然並非孔穎達本人的初衷,是歷史的局限。 [1]
參考文獻
- ↑ 十八學士登瀛洲《五經正義》傳典型,衡水文廣旅遊 2020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