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五星村2001年10月行政村撤併,由勝堰笆里翁張鄭河沿屯山五個行政村合併復名為餘姚市鳳山街道五星村。五星村的命名具有較悠久的歷史。[1]

耕 地: 2940畝

地域總面積: 3.4平方公里

社會總產值: 3.8億元

目錄

村情介紹

五星村位於市區北郊,距餘姚城區中心5公里,是餘姚市鳳山街道的北大門,村民委員會駐地在笆里自然村。五星村南連永豐村,東接慈谿市橫河鎮,北與低塘街道鄭巷毗鄰,西臨姚低江(中江),與陽明街道北郊村隔江相望。現全村地域總面積為3.4平方公里,有耕地2940畝,其中農業豐產方近1000畝,最高產量1700市斤/畝。有山林454畝,水面121.5畝。全村有28個自然村,17個村民小組,1832戶,常住人口4780人。2006年全村社會總產值3.8億元,人均收入10300元,村級集體可用資金178萬元,村集體資產總額688萬元。現在共有註冊企業250家,其中年銷售百萬以上企業27家。村於2001年設立黨總支,下轄五個黨支部,135名黨員。五星村是餘姚市級先進單位。

村史沿革

五星村,在宋、元、明、清時代屬越州會稽郡(紹興),餘姚縣燭溪鄉,安陽里。(唐代建制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在民國時期,勝堰屬雲溪鄉一保。笆里、鄭河沿、屯山、先屬屯溪鄉,後改勝歸鄉。笆里為勝歸鄉十一保,屯山、鄭河沿為八、九、十保。翁張為橫河、石堰鄉六保。1949年解放後廢保改村。1950年勝堰為周蒼區劍江鄉三村,笆里為城北區屯山鄉五村,屯山為城北區屯山鄉三、四村,鄭河沿為城北區屯山鄉三、五村,翁張為橫河區石堰鄉六村。1954年餘姚、慈谿兩縣界調整,勝堰為低塘區劍江鄉三村。1956年,改為低塘區項曠鄉雙聯高級社,同年下半年撤區並鄉由低塘劃為城北區勝歸鄉,雙聯高級社。屯山為勝歸鄉屯山高級社,鄭河沿為勝歸鄉全心高級社,翁張由橫河區,石堰鄉劃入城北勝歸鄉為楓林高級社。1958年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時為環城公社,六大隊,後為環城公社,勝歸管理點區。1959年改為核算單位,屯山核算單位、三聯核算單位、雙聯核算單位、竹一核算單位。1960年,原五星村劃為縣農場,屯山一分場,竹一二分場,雙聯三分場,鄭河沿四分場,翁張五分場。1961年改制為城北區勝歸公社雙聯大隊、竹一大隊,全心大隊,楓林大隊、屯西大隊。1969年11月,雙聯、竹一、全心、楓林、屯西、民建、六大隊合併為勝歸公社五星大隊。當時總人口5000餘人,是餘姚縣內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大隊,3.5平方公里。1970年虹橋、勝歸公社合併為城北公社,稱為餘姚縣城北公社五星大隊。1983年,政社分設後五星大隊劃分為勝堰村民委員會,笆里村民委員會,鄭河沿村民委員會,翁張村民委員會,屯山村民委員會。1992年,上五村均劃入餘姚鎮。2001年10月行政村撤併,由勝堰、笆里、翁張、鄭河沿、屯山五個行政村合併復名為餘姚市東北街道五星村。後更名為餘姚市鳳山街道五星村。

發展目標

制訂五星村北片新農村建設的詳細規劃方案,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加快村主要道路的硬化進程,做好自來水一戶一表改造。

村名由來

勝堰村:從前有一條調節中、上河水位的勝堰,村以勝堰得名。屯山村:公元400年間東晉農民義軍領袖孫恩率兵千餘在屯山頭屯兵演習,故名屯山,村以屯山得名。鄭河沿村:以鄭姓世居在河的東西兩岸而得名。翁張村:以翁、張兩姓世居故名。笆里村:據傳舊時村內多竹籬故名。五星村:1969年由分散在三區(橫河、低塘、城北)中的幾個小村合成為五星大隊。1983年五星大隊又拆分為五個行政村。2001年10月行政村撤併後,又把五個村合併故復名為現在的餘姚市鳳山街道五星村。五星村的命名具有較悠久的歷史。

產業經濟

以農業為主,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種植以無公害蔬菜為主的經濟作物。全村共有850畝常年蔬菜和25畝大棚蔬菜。另外,又有300畝投資近110萬元的市農業高產示範方基礎設施改造工程正在啟動。利用城郊優勢,發展各類中小企業,工業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建有市級的五星工貿區,市恆達機電、市有色金屬材料城將落戶村內。新辟2000畝「五星外向型經濟投資區」,為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搭建了新的平台,將敞開熱情的懷抱,秉着「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竭誠歡迎海內外實業家前來考察投資。

社會事業

圍繞新農村建設要求,制訂了北片新農村建設的詳細規劃方案。改善村級主要道路,建立衛生保潔員隊伍,新建公廁1隻、高標準垃圾回收點1個同時配備了一支較強的村莊、道路、河流、山林等保潔維護隊伍。完善村民社會保障體系,已經為506名被征地人員辦好了養老保障,新型合作醫療參保率在95%以上。

視頻

最美五星村風光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