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靈境寺
五台山靈境寺
|
|
|
五台山靈境寺位於五台山南台山麓靈境村,距台懷鎮二十五里,是五台山十大青廟之一,原名金河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公元471年。靈境寺周邊山靈水秀,處處顯現着大自然的靈氣,乃大福大聖之地,修行養生的靈境,閉關修行的聖地。
目錄
歷史沿革
靈境寺位於五台山南台腳下,靈境村就是以靈境寺為名。寺廟坐落於錦繡山川,峰巒疊嶂的山區,泉水終年流淌,周邊山上的野生台蘑極珍貴,受益優秀自然環境、土壤、氣候的影響,當地農作物品質極佳,在五台山享有盛譽,有佛家素食之王美稱的藜麥就生長在這裡。靈境寺地處山靈水秀,大福大聖之地,是修行養生的靈境,也是古時佛教農業的興盛之地,五台山里最重要的農禪農耕區。靈境取名就是仙靈之境的意思,古人認為此地是五台山里難得的殊勝之地,有助於修行、閉關開悟。用現在的說法就是地球磁場和大自然氣場不同一般的地方,正能量充沛的養生之地。
靈境寺是五台山十大青廟之一,原名「金河寺」魏文帝(471—499)時大興土木建成「金河寺」時香火興旺,高僧雲集,《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一經出於本寺。此寺開山前,文殊菩薩曾影當地可建廟剎,有詩曰:「南台錦銹智仙山,古木參天花語香,文殊影示告農家,直指十里傳妙法。」
公元574年,北周建德三年,周武帝廢教,寺廟改作宅第,驅僧還俗,經像焚燒,五台山佛教寺廟一毀而光,本寺也未能倖免。
公元593年隋文帝(開皇十三年)重建寺廟,設齋、度僧,五台山佛寺重新香火興旺。
此時古南台隱僧結草為庵,自行苦修,感化菩薩,坐禪有智,得悟山腳有靈,下山尋之。在原名「金河寺」遺址,重建寺廟。觀辰(日義)東有光,細(日兆)似大佛,阿彌陀佛!天地造化之「仰天大佛」隱僧隨即跪拜發願,集眾籌募,擴建重修,寺廟竣工後,改名靈境寺。
公元630年(唐太宗)時,佛教文化進入高潮,取經譯經,同時五台山佛教文化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靈境寺僧眾漸多,有書坊、經壇。僧人開荒耕種循序有節,僧眾發展到200多人,當時靈境寺很有名氣,有很多高僧大德慕名而來。 公元820年(唐憲宗;元和15年)日本奈良興福寺高僧靈仙三藏,從南台入靈境寺,修道傳法,受到靈境寺眾僧歡迎,兩年後靈仙三藏於本寺圓寂,為紀念日本高僧弘法功德,為其建塔一座名;三藏舍利塔,文革期間毀壞,現已修復。 公元1458明順年間,靈境寺遭遇火劫,僧眾散單,所留無幾。
公元1465明成化年間,靈境寺重修,規模縮小,把僅存的一座伽藍殿擱在寺外,到今為止。
公元1833清道光12年,有續隆老和尚化緣重建靈境寺,有正殿(華嚴三聖),東西偏殿,中殿(千手觀音),天王殿,山門,僧舍等(廟內碑記)均為清代建築。西殿內供有日本送靈仙三藏坐像。
明清時靈境寺成為五台山十大青廟之一。
靈境寺,歲月滄桑,興衰變幻。在文革時又遭劫難。
現正在重建。阿彌陀佛!
現任主持
靈境寺主持釋悲勝(俗名;曹占國)1978年出生于吉林省松源市光明鄉蒙古屯村,從小聰明好學,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由於家境貧寒,18歲初中畢業後,19歲拜師學習開車,由於心地善良,頗愛佛法,學車3年,時年22歲,學成後,對於佛法時有感悟,覺人生無常,猶如夢幻泡影,經父母同意後,發心出家修學佛法,隻身徒步,來到山西省五台山代螺頂青峰禪寺拜寬遂法師為師,時年23歲,兩年後經師同意參學於普濟寺,遇南山寺慈真法師,拜師修學,一年後,發心受具足戒,經二師同意後,與遼寧省昌圖縣常泰寺受具足戒。時年26歲,參學一年後回山,發心修建道場,弘揚佛法。時年28歲,經師同意後,於五台山南梁溝關帝廟修建道場一處。2007年,被五台縣宗教局正式任命為五台縣靈境寺主持之今。現重建靈境古寺,恢復道場、弘揚佛法,使得正法久住,普渡眾生離苦得樂。
歷史經歷
唐代時,五台山佛教同毗鄰諸國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這裡先說新羅僧人慈藏。他在貞觀十年(636),率領門徒僧實等10餘人來到五台山,巡禮求法兩年,後受到唐太宗的禮遇。回國後把五台山帶回的袈裟、佛頭骨、舍利,分別安放於皇龍寺九層塔、通度寺戒壇和大和寺塔,又到溟州白頭山開闢佛教道場,將白頭山之大根脈叫做五台山。其五座台頂是:東台滿月山,南台麒麟山,西台長嶺山,北台象王山,中颱風盧山。之後,即有淨神大王兒子孝明在此隱遁修習,後被迎回即國王位(史稱孝旺王),他以後大興佛教,於神龍元年(』705)改創真如院,塑文殊菩薩聖像,這樣就使溟州五台山,成了朝鮮著名的佛教聖地。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早在梁武帝時(522),中國的佛經佛像就傳到了日本。隋唐時,日本天皇不斷派遣使者、留學僧、學問僧、請益僧至唐學法。據說日本磯城郡的多武峰(山有五峰)亦稱五台山,山中有人唐學生定惠在天智天皇八年(679年,即唐高宗調露元年),為其父(輔佐天智天皇的中臣鐮足)仿照五台山大華嚴寺舍塔,修建的一座十三層塔。時隔50餘年,南天竺的僧人菩提仙那(相隨越南僧人佛哲)在五台山,夢見一個神人說:」文殊菩薩去了日本」。他於是同唐僧道璇,乘船渡海來到日本,受到了文殊化身的僧正行基並官員的歡迎,聖武天皇對菩提仙那禮遇有加,安排他們在大安寺諷誦《華嚴》。
當時日本的東大寺完工後,聖武天皇命人製作了大華嚴寺的匾額,掛在了東大寺(國之總寺)的南天門上。菩提仙那後來被任命為僧正,東大寺也成了日本研習《華嚴經》的聖地。薦,憲宗敕命擔任梵文筆授、譯語,與般若三藏等人於元和六年(811)譯出了《大乘心地觀經》。經文上呈皇帝,憲宗大加讚賞,並親自為該經作序。般若三藏和靈仙三藏一起工作了八個月,建立了友好的情誼。般若三藏曾於貞元十年(794)三月,到五台山住了五個月,還授予五台山僧人智廣悉曇學(智廣在五台山寫了一部《悉曇字記》,被空海帶回日本收入《御請來目錄》)。般若三藏的五台山之行,不能不引起靈仙三藏對五台山的無限眷念,所以他準備一番後,也於元和十一年(816)九月十五日來到五台山。靈仙三藏在五台山,瞻禮了大華嚴寺等一批著名寺院,在鎮國道場金閣寺中住了兩年,還在該寺自剝手皮(長寸,寬三寸),在上面繪製了佛像,鑲造在金銅塔中,供於三層九楹金閣底層的文殊像前。
老之將至的靈仙大師,在中國的土地上整整呆了18年。或許正如日本佛教史家鐮田茂雄所說,靈仙三藏還不是像最澄、空海那樣的名門留學生,他是作為」學問僧」人唐的,因此他人唐後的命運,就顯然與最澄、空海不同了(這就包含了他沒有力量實現回國的願望)。於是在以後的歲月里,他遷徙流轉,相繼移住在五台山的鐵勤蘭若和七佛教誡院,最後卓錫在南台南麓的靈境寺浴室院。長慶五年(825),日本嵯峨天皇賜靈仙三藏百金,由渤海僧貞素送到了鐵勤蘭若,靈仙三藏即回獻天皇萬粒舍利並新經等物。然而在太和二年(828),當日本淳和天皇再賜靈仙三藏百金,貞僧再次尋到五台山靈境寺時,靈仙三藏已給他的生命畫上了句號,成為日本遷化於中國的唯一一個僧人。作為靈仙法孫的貞素,此時浮想聯翩,淚如泉湧,他在《哭靈仙三藏詩》中悲慟地道:不犯塵心淚自涓,情因法眼奄幽泉。明朝儻問滄波客,的說遺鞋白足還。
靈仙三藏一生苦修苦行,為了宗教理想,最終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了中國,他是日本國內供奉的大德,中日文化交流的先軀者。正因為此,五台山的靈境等寺為日本佛教界所尊崇。1987年6月,中國原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了」日本國靈仙三藏大師行跡碑」,日本東寺長者石山寺座主大僧正鷲尾隆輝撰寫了碑文,在靈仙大師住過的金閣寺新建了」靈仙大師行跡碑」亭。在靈境寺西配殿內,供日本信徒送奉的靈仙三藏像,寺北山腳,日本朋友還出資為靈仙三藏新建了一座青白玉靈塔,以紀念這位中日文化交流的先軀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