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丌官姓,即亓姓,亓,古"其"字,也作"丌(古音Qí(其),今音Jī(姬))"。丌官,即亓官,原先是官名。百家姓之亓官司寇,雖經改姓運動,厥應有亓官之後流傳於世,或史書相關人物記載也。但觀之歷史文獻,均無後人之記載,只單姓亓有流傳,並自古有之。

目錄

亓官(qí guān)姓源出

單一淵源:源於官位,出自春秋時期笄官之後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笄官,亦稱丌官、亓官。據史籍《姓氏尋源》中的記載:"亓與笄同,掌笄官之後",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官職名稱,專門掌管笄禮的官。在古代,笄禮是當人年齡滿十五、十六歲時,在頭髮上插"笄"的儀式,作為由少年正式傳為成年人的象徵。因此,古人十分看重這個儀式和官職。在史籍《姓氏尋源》中記載:"丌與笄同,掌笄官之後。"笄即簪子,用來插住挽起的頭髮或弁冕。在史籍《儀禮•士昏禮》中也記載:"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這是指"發笄"。另外,在史籍《儀禮•士冠禮》中亦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這是指弁笄,即男子貴族所用的笄。周王朝時期的禮制中有專門掌管"笄"的笄官職,多為世襲。

古代的姓氏學者研究後認為,"丌"之字義與"笄"字相通,在古代,插笄為一種禮儀,所謂"女十五、男十六而笄",不是隨便就可以使用的,因此,從兩周至先秦時期,列國諸侯都設有掌笄之官,專門管理公族的男女及笄之禮。丌官氏複姓,就是出自笄官們的後裔子孫,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稱笄官氏、亓官氏、丌官氏,後統稱為丌官氏。周景王姬貴十二年(魯昭公姬稠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在十九歲結婚時娶的夫人,就是丌官氏的後裔。由於丌官氏源出各諸侯國的官職稱謂,因此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在明朝初期(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詔令嚴厲禁止胡姓(胡人的多音節多字姓氏),許多漢族複姓也被混認為是胡姓,在之後的一系列改姓運動中紛紛改為單姓,其中的丌官氏就被省文簡改為單姓亓氏,亦有因避難改稱王氏者,還有因戶籍警不識"丌"字而亂改為齊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1]

得姓始祖

笄(丌、亓)官。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都有笄官這個官職,因此亓官氏的始祖不止一人。丌官複姓,後來在明初都演化成單姓亓。故亓氏和丌官氏源流一樣,姓源相同。他們的共同始祖是丌官一職。

郡望

隴西郡: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堂號

隴西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