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马兜铃
云南马兜铃 |
中文学名:云南马兜铃 拉丁学名:Aristolochia yunnanensis Franch. 别 称:白防己;串石藤;打鼓藤;金不换;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原始花被亚纲 组:管花组 |
云南马兜铃,种拉丁名:Aristolochia yunnanensis Franch.,种别名:追风散(云南)。 [1]
目录
云南马兜铃形态特征
植株:木质大藤本;嫩枝密生红棕色长绒毛,老枝被疏柔毛或无毛。
叶:叶近圆形或卵形,嫩叶较小,长宽均3-5厘米,成长叶长宽均达10-17厘米或更大,顶端钝圆,有时微凹,基部心形,两侧裂片圆形,扩展,边全缘,两面均密被红棕色长柔毛;基出叶脉7-9条,侧脉每边3-4条;叶柄长3-9厘米,密被红棕色长柔毛。
花:花与叶同时长出,单生于叶腋;花梗长3-5厘米,常向下弯垂,近中部具小苞片;小苞片钻形,密被红棕色长柔毛;花被管中部急遽 弯曲,下部囊状倒卵形,长5-6厘米,直径2-3厘米,弯曲处至檐部收狭呈管状,长1.5-2厘米,直径约1.5厘米,外面淡红色,有紫色 脉纹,密被红棕色长柔毛;檐部圆盘状,直径6-12厘米,内面暗紫色而有黑色乳突状小点,网脉明显,边缘不明显浅3裂,裂片平展,阔三角 形,近等大;喉部近圆形,暗紫色,直径1-1.5厘米;花药长圆形,成对贴生于合蕊柱近基部,并与其裂片对生,子房圆柱形,长 约3厘米,6棱,密被红棕色长绒毛;合蕊柱顶端3裂,裂片顶端钝,边缘向下延伸,具乳头状突起。
果:蒴果长圆柱形,长15-18厘米,直径2.5-4厘米,6棱,成熟时自顶端向下开裂;
种子:种子卵形,长约5毫米,宽约3毫米,背面平凸状,有皱纹,腹面凹入,中间具种脊,灰褐色。
花果期:花期4-5月,果期8-10月。
云南马兜铃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2000米的林中。
云南马兜铃分布范围
云南马兜铃药用价值
【药】拱哩可:根用于急性肠胃炎,高血压,跌打肿痛,疟疾,中暑腹泻,伤暑低热无汗,灭蚊《滇药录》。
【彝药】罗马格:功用同佤族《滇药录》。根治胸腹痞满,肠胃不和,呃逆反酸,腹痛泄泻《哀牢》。
【拉祜药】此卡妈那此:根用治胃痛,痢疾,药物中毒,蛇咬伤,风湿疼痛,跌打损伤,痧症,肠炎,高血压,疝气,痈肿,疔疮,皮肤瘙痒,诸毒热肿,湿烂《拉祜药》。卡妈那此:根治胃痛,痢疾,药物中毒,风湿疼痛,跌打损伤,蛇咬伤《滇省志》。
医药:根:温中理气,止痛消食,舒筋活络。用于脘腹胀痛,风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