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小苦荬
云南小苦荬(学名:Ixeridium yunnanense Shih)是菊科小苦荬属植物,基生叶长1-2.5厘米,宽5毫米,总苞片2层,长1毫米,宽0.5毫米,瘦果长椭圆形,黄褐色,生长于海拔1700米的山坡草地,分布于云南凤庆。
- 中文名云南小苦荬
- 拉丁学名Ixeridium yunnanense Shih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亚 科舌状花亚科
- 族菊苣族
- 属小苦荬属
- 亚 族莴苣亚族
目录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8-15厘米。根状茎短缩。茎直立,单生,自基部分枝,全部茎枝无毛。基生叶莲座状,椭圆形、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2.5厘米,宽5毫米,顶端圆形,有小尖头,边缘全缘或微波状,叶柄长达1厘米;茎叶集中在茎的下部,少数,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顶端圆形,有小尖头,或卵形,而顶端急尖;上部茎叶及花序分枝下部的叶极小,钻形,无柄。头状花序多数或少数在茎枝顶端排成圆锥状花序,含11枚舌状小花。总苞圆柱状,长5-6毫米;总苞片2层,外层极短小,长1毫米,宽0.5毫米,卵形,顶端急尖,内层长,长椭圆形,长5-6毫米,宽不足1毫米,顶端急尖。舌状小花黄色。瘦果长椭圆形,黄褐色,长3. 2毫米,宽0.6毫米,有10条高起的钝肋,上部沿肋有小刺毛,顶端渐细成长1毫米的喙,喙细丝状。冠毛白色,纤细,微糙,长3.8毫米。花果期6月。
生长环境
云南小苦荬生长于海拔1700米山坡草地。
分布范围
分布云南(凤庆)。模式标本采自云南凤庆。
下级分类
刺株小苦荬 Ixeridium aculeolatum Shih
并齿小苦荬 Ixeridium biparum Shih
中华小苦荬 Ixeridium chinense (Thunb.) Tzvel.
小苦荬 Ixeridium dentatum (Thunb.) Tzvel.
精细小苦荬 Ixeridium elegans (Franch. ) Shih
细叶小苦荬 Ixeridium gracile (DC.) Shih
窄叶小苦荬 Ixeridium gramineum (Fisch.) Tzvel.
丝叶小苦荬 Ixeridium graminifolium (Ledeb.) Tzvel.
褐冠小苦荬 Ixeridium laevigatum (Bl. ) Shih
戟叶小苦荬 Ixeridium sagittaroides (C. B. Clarke) Shih
抱茎小苦荬 Ixeridium sonchifolium (Maxim.) Shih
光滑小苦荬 Ixeridium strigosum (Levl. et Vaniot) Tzvel.
云南小苦荬 Ixeridium yunnanense Shih
代表植物
小苦荬
多年生草本,高10-50厘米。根壮茎短缩,生多数等粗的细根。茎直立,单生,基部直径1-3毫米,上部伞房花序状分枝或自基部分枝,全部茎枝无毛。基生叶长倒披针形、长椭圆形、椭圆形,长1.5-15厘米,宽不足1厘米至1.5厘米,不分裂,顶端急尖或钝,有小尖头,边缘全缘,但通常中下部边缘或仅基部边缘有稀疏的缘毛状或长尖头状锯齿,基部渐狭成长或宽翼柄,翼柄长2.5-6厘米,极少羽状浅裂或深裂,如羽状分裂,侧裂片1-3对,线状长三角形或偏斜三角形,通常集中在叶片的中下部;茎叶少数,小于、等于或大于基生叶,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不分裂,基部扩大耳状抱茎,中部以下边缘或基部边缘有缘毛状锯齿;全部叶两面无毛。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花序,花序梗细。总苞圆柱状,长7-8毫米。总苞片2层,外层宽卵形,长1.5毫米,宽不足1毫米,内层长,长椭圆形,长7-8毫米,宽1毫米或不足1毫米,顶端急尖。舌状小花5-7枚,黄色,少白色。瘦果纺锤形,长3毫米,宽0.6-0.7毫米,稍压扁,褐色,有10条细肋或细脉,顶端渐狭成长1毫米的细喙,喙细丝状,上部沿脉有微刺毛。冠毛麦秆黄色或黄褐色,长4毫米,微糙毛状。花果期4-8月。[1]
用途
除作药用外,嫩根和叶可食用。还可作家畜饲料。山苦荬属中等牧草。茎叶柔嫩多汁,在青鲜时绵羊、山羊喜食。据牧民反映,它于春季对小畜有抓膘作用。牛、 马也少量采食,但干枯后不能利用。此外,它还是养猪、养兔、养禽的良好饲料。它的营养价值也较高,据分析,在花果期含有较高的粗蛋白质和较低量的粗纤维。在各种氨基酸的含量中,以赖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的含量较高。100克全草中含维生素C7018毫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