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二氧化氯

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到橙黄色的气体,是国际上公认为安全、无毒的绿色消毒剂。低浓度的二氧化氯具有青草和泥土的混合气味,高浓度时具有与氯气相似的刺激性气味,具有强烈刺激性,接触后主要引起呼吸道刺激,吸入高浓度可发生肺水肿,能致死,对呼吸道产生严重损伤,高浓度的本品气体,可能对皮肤有刺激性。皮肤接触或摄入本品的高浓度溶液,可能引起强烈刺激和腐蚀,长期接触高浓度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1]

二氧化氯

目录

化学性质

高浓度时呈红黄色,低浓度时呈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臭味气体:11℃时液化成红棕色液体,-59℃时凝固成橙红色晶体。有类似氯气和硝酸的特殊刺激臭味。常态为气态,固体为橙红色。沸点11℃。相对蒸气密度2.3g/L。遇热水则分解成次氯酸、氯气、氧气,受光也易分解,其溶液于冷暗处相对稳定。二氧化氯能与许多化学物质发生爆炸性反应。对热、震动、撞击和摩擦相当敏感,极易分解发生爆炸。受热和受光照或遇有机物等能促进氧化作用的物质时,能促进分解并易引起爆炸。气相浓度超过10%则会发生爆炸,若用空气、二氧化碳、氮气等惰性气体稀释时,爆炸性则降低。属强氧化剂,其有效氯是氯的2.6倍。与很多物质都能发生剧烈反应。腐蚀性很强。[2] 可溶性:极易溶于水而不与水反应,几乎不发生水解(水溶液中的亚氯酸和氯酸只占溶质的2%);在水中的溶解度是氯的5~8倍。溶于碱溶液而生成亚氯酸盐和氯酸盐。

水中溶解度:20℃时0.8g/100ml、8300mg/L

化学键:Cl原子以sp杂化轨道形成σ键,分子为V形分子。 氯原子中的一个电子垂直于 O-Cl-O 平面,并与 O,O 的4个电子形成 3原子 5电子 大π键(离域π键)。

氧化作用:

1.对锰的氧化

二氧化氯能够把二价锰氧化成四价锰,使之形成不溶于水的二氧化锰(MnO2),即:

2ClO2+5Mn++6H2O=5MnO2+12H+2Cl通过氧化,二氧化氯对锰的去除率为69%~81%,而氯对锰的去除率仅为25%,一般二氧化氯的投加量为5.0mg/L。

2.对铁的氧化

二氧化氯同样也能够把二价的铁氧化成三价的铁,形成氢氧化铁沉淀,即:

ClO2+5Fe(HCO3)2+13H2O=5Fe(OH)3+10CO3+Cl+21H 通过氧化,二氧化氯对铁的去除率为78%。

3.对硫化物的氧化

二氧化氯在pH值5~9的区间内,很快将硫化物(S)氧化成硫酸盐(SO4),即:

8ClO2+5S+4H2O=5SO4+8Cl+8H 当二氧化氯的投加量为3.0mg/L时,硫的去除率为81%。

4.对氰化物的氧化

二氧化氯可以将氰化物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氮,即:

2ClO2+2CN=2CO2+N2+2Cl 当氰化物的浓度为3.0mg/L,二氧化氯的投加量为5.0mg/L,其氰化物的去除率一般都大于85%。

国外大量的实验研究显示,二氧化氯是安全、无毒的消毒剂,无"三致"效应(致癌、致畸、致突变),同时在消毒过程中也不与有机物发生氯代反应生成可产生"三致作用"的有机氯化物或其它有毒类物质。但由于二氧化氯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应避免在高浓度时(>500ppm)使用。当使用浓度低于500ppm时,其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忽略,100ppm以下时不会对人体产生任何的影响,包括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对皮肤亦无任何的致敏作用。事实上,二氧化氯的常规使用浓度要远远低于500ppm,一般仅在几十ppm左右。因此,二氧化氯也被国际上公认为安全、无毒的绿色消毒剂。

金鱼毒性实验及小白鼠毒性实验中得到两个结果:a.ClO2的安全浓度为0.75m g /1,b. 由小白鼠急性经口毒性实验,ClO2属实际无毒型水处理剂。

急性毒性试验, 最高灌以剂量10000mg/kg稳定性二氧化氯时, 小鼠仍无明显中毒症 状, 饮食与活动均正常。试验过程中各组动物均无一死亡表。经计算, 其经口LD50>10000mg/kg。

急性皮肤刺激性,观察表明, 去除药物后1~48小时, 兔脊背敷贴部位皮肤均未出现红斑和水肿等刺激症状, 反应积分均为0。

急性眼粘膜刺激性,向兔眼结膜囊内滴入浓度9.7~11.4mg/L稳定性二氧化氯溶液5s后, 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兔眼结膜血管在6h内出现轻度充血, 至24h症状基本消失, 症状48h完全消失。家兔48h眼刺激积分指数为0, 属无刺激性物质。

制备

由氯酸钠与硫酸和甲醇作用或由氯酸钠与二氧化硫作用而制得。以氯酸盐为原料,在酸性(硫酸)介质中还原制得二氧化氯。工业上采用的还原剂主要为二氧化硫,此法称之为马蒂逊法,具体工艺过程为:将含约600g/L氯酸钠溶液与工业浓硫酸连续定量地送入主反应器,经空气稀释的5%~8%二氧化硫气体通过气体分布板分别进入主、负反应器进行反应。反应所产生的气体经洗涤塔洗涤,除去夹带的泡沫和酸雾,所产生的二氧化氯气体送入后续工序使用。负反应器溢流出的废液进入气提塔,从塔底通入少量空气,,气提出溶解在溶液中的二氧化氯,汇入主反应器。

二氧化氯是一种极易爆炸的强氧化性气体,在生产和使用时必须尽量用稀有元素气体进行稀释,同时需要避免光照、震动或加热。因此,二氧化氯的制备方法一直是科学家长期寻求解决的问题。世界常用的二氧化氯制备方法主要集中为三种。

1.氯酸钠与浓盐酸反应法(Kestiog法)

欧洲一些国家主要采用氯酸钠(NaClO3)氧化浓盐酸的制备方法,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ClO3+4HCl(浓)=2NaCl+Cl2↑+2ClO2↑+2H2O。此法的缺点主要是同时产生了大量的氯气,不仅产率低,

而且产品难以分离,同时很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2.亚氯酸钠与氯气反应法

我国的科学家经过科学探索,发现一种优于欧洲的制备方法,将经干燥空气稀释的氯气通入填充有固体亚氯酸钠(NaClO2)的反应柱内制得。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ClO2+Cl2=2NaCl+2ClO2。此法的特点是安全性好,没有产生毒副产品。

3.草酸还原法

科学家又研究出的一种新的制备方法,在酸性溶液中用草酸(H2C2O4)还原氯酸钠,化学反应方程式为:H2C2O4+2NaClO3+H2SO4 == Na2SO4+2CO2↑+2ClO2↑+2H2O和2KClO3+H2C2O4=K2CO3+CO2↑+2ClO2↑+H2O此法的最大特点是由于反应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的稀释作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及储存、运输的安全性。

4.亚氯酸钠与盐酸反应法

常用的制备高纯二氧化氯的方法,化学反应方程式为:5NaClO2+4HCl=4ClO2+5NaCl+2H2O,此工艺产物中纯度一般高达95%以上,需要现场制备现场使用。运用高耐腐材料制作的二氧化氯发生器能够满足应用。

5.氯酸钾与二氧化硫反应法

优点是可以利用二氧化硫减少空气污染,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KClO3+SO2=2ClO2+K2SO4、

6.氯酸钠与亚硫酸钠反应法

实验室常用氯酸钠(NaClO3)和亚硫酸钠(Na2SO3)用硫酸酸化,加热制备二氧化氯,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ClO3+Na2SO3+H2SO4==△==2ClO2↑+2Na2SO4+H2O

用途

详细用途

用作氧化剂、脱臭剂、杀生剂、保鲜剂、漂白剂等。

二氧化氯因为其具有杀菌能力强,对人体及动物没有危害以及对环境不造成二次污染等特点而备受人们的青睐。二氧化氯不仅是一种不产生致癌物的广谱环保型杀菌消毒剂,而且还在杀菌、食品保鲜、除臭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效果。

二氧化氯还可以用于漂白,如纺织与造纸元采用氯气漂白的都可以用二氧化氯替代。

二氧化氯的主要用途在自来水的消毒,和面粉与木质纸浆的漂白。

它能很有效地对抗病毒、细菌和包括梨形鞭毛虫(Giardia lamblia)与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等原生生物所引起的囊肿与卵囊。

从1956年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把自来水消毒剂由氯气改成二氧化氯后,二氧化氯开始被广泛地使用。

在袭击纽奥良的飓风卡特里娜过后,二氧化氯就被用来清除被洪水淹没后房屋上的危险霉菌。而中国政府也于2006年3月6日预告二氧化氯为自来水消毒剂。

杀菌、消毒方面

⑴对饮用水的消毒 二氧化氯是净化饮用水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净水剂,其中包括良好的除臭与脱色能力、低浓度下高效杀菌和杀病毒能力。二氧化氯用于水消毒,在其浓度为0.5~1mg/L时,1分钟内能将水中99%的细菌杀灭,灭菌效果为氯气的10倍,次氯酸钠的2倍,抑制病毒的能力也比氯高3倍,比臭氧高1.9倍。二氧化氯还有杀菌快速,pH范围广(6-10),不受水硬度和盐份多少的影响,能维持长时间的杀菌作用,能高效率地消灭原生动物、孢子、霉菌、水藻和生物膜,不生成氯代酚和三卤甲烷,能将许多有机化合物氧化,从而降低水的毒性和诱变性质等多种特点。

⑵对空气的杀菌 空气中含有大量可以致病的细菌,特别是饮食业场所及食品加工厂生产车间空气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多而复杂,对于这些微生物普遍采用的是紫外线灭菌方式,但由于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大,紫外线杀菌效果并不理想。而二氧化氯制剂的灭菌能力强,分解迅速无残留,非常适于饮食业及食品加工业的有关场所的空气喷雾杀菌及消毒。此外,春秋两季是感冒、气管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可以用二氧化氯对环境进行消毒,不但能杀灭病原微生物,还能消除异味,清新空气。因此,二氧化氯是十分理想的预防"非典"的环境消毒剂。

⑶对厨房用具、食品机械设备的消毒 厨房用具、食品机械设备、容器等如果不经彻底的消毒,容易对食品造成污染,导致食物中毒的发生。用二氧化氯对厨房用具、食品机械设备、容器等进行消毒,可杀灭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等。

⑷在医疗领域 二氧化氯用于口腔含漱,可有效控制牙龈炎、牙斑菌和口臭,用作坐浴或冲洗,可防止多种疾病,等等。在1998年抗洪救灾中,抗洪战士用二氧化氯消毒液洗脸、坐浴、擦身、泡脚、泡洗内衣裤等,其神奇作用再次被验证。实践证明,二氧化氯对防治红眼病、皮肤病及除臭有良好效果。

⑸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的消毒:二氧化氯水产养殖药剂可用于治疗鱼、虾、蟹、甲鱼、蛙类等细菌性、病毒性疾病。对鲤、草、鳗、罗非鱼等的赤皮、烂腮、出血性败血病、肠炎、烂尾、水霉病等;虾类病毒病、黑鳃、白毛病、打印病等;蟹类烂腮、 水肿、肠炎、上岸症、颤抖等;甲鱼腐皮病、红、白底板病、出血病、穿孔病等;蛙类的皮肤病、眼病等病害具有独特功效,并能去除水中异味,改善水质,增加水体含氧量。

杀菌效果:二氧化氯是一种广谱、高效的灭菌剂。国外许多的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氯在极低的浓度(0.1ppm)下,即可杀灭许多诸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即使在有机物的干扰下,在使用浓度为几十ppm时,也可完全杀灭细菌繁殖体、肝炎病毒、噬菌体和细菌芽孢等所有微生物。

二氧化氯消毒剂应用历史

人类利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杀菌消毒是从19世纪初开始的。1820年第一代化学消毒剂漂白粉问世后,人们将其主要用于饮用水消毒和感染创伤的治疗上,并取得了良好地效果,开辟了化学杀菌消毒的第一个里程碑。此后,人们相继发现了第二代消毒剂环氧乙烷,第三代消毒剂戊二醛。新一代高效化学消毒剂终于在千呼万唤中问世,这就是被称作第四代杀菌消毒剂的二氧化氯。 含二氧化氯的消毒剂 含二氧化氯的消毒剂 二氧化氯诞生于1811年,早年人们并未用它杀菌消毒,直到1940年前后次氯酸钠工业化生产之后,人们才开始大规模使用。1940年美国的尼亚加拉大瀑布率先采用它处理饮用水,取得良好效果,之后迅速推广到全世界。人们陆续发现用氯气对饮用水进行消毒时,水中的有机物会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有机氯化合物,有机氯会在人体内积留产生慢性累积中毒,还会诱发癌病,世界环保联盟即将全面禁止使用氯气用于饮用水的消毒,建议采用广普性、具有强氧化性的高效消毒剂二氧化氯进行饮用水的消毒。二氧化氯已被联合国卫生组织(WHO)列为AⅠ级消毒剂。

中国应用二氧化氯消毒技术始于八十年代。1987年,广东省卫生监督部门批准其可以用于食品消毒、保鲜及食品设备、用具消毒。1990年上海卫生管理部门批准其可以用于水处理、食品加工以及水产养殖、除臭等。我国卫生部也在2000年前明确提出,逐步用二氧化氯替代氯气进行饮用水的消毒。二氧化氯又被列为预防非典的重要的含氯消毒剂。

消毒剂对比

下表列出了二氧化氯消毒剂与常用其它消毒剂的比较:

性能

可杀灭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

可杀灭所有细菌繁殖体,高浓度能杀死芽孢

可杀灭多数细菌繁殖体, 对芽孢和噬菌体无效

可杀灭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 ⑴食品的保鲜 二氧化氯属无毒型消毒剂,一般使用浓度较小,可直接用于水果、蔬菜、肉类的杀菌、保鲜。将水果、蔬菜在二氧化氯溶液中浸泡片刻,即能杀死微生物又不与脂肪酸反应,不破坏蔬菜的纤维组织并对果蔬的味道、营养无任何损害,且无需再用清水清洗。在流通领域中,有些不宜水洗的果蔬,可用固体的二氧化氯与果蔬一起装入包装箱,可长时间缓慢放出二氧化氯,既灭菌,又可达到保鲜作用。经二氧化氯溶液浸泡的鱼、鸡、禽类,不仅可消除腥臭味,还可有效控制微生物生长,延长储藏期,并能保持鲜美的口味。用二氧化氯处理禽蛋,保鲜效果亦良好,且不影响蛋的孵化。

⑵除臭、除异味 二氧化氯能和空气中的氨和硫化合物及水中铁和锰化合物相作用,因此可消除空气和水中的臭味。用二氧化氯溶液对冰箱进行擦洗,可达到消除异味的作用。在卫生间中可用二氧化氯溶液进行喷雾,可迅速去除臭味。

发达国家已将二氧化氯应用到几乎所有需要杀菌消毒领域。在中国,二氧化氯的应用虽然刚刚起步,但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二氧化氯一定会成为生产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其发展前景无限广阔。

漂白

⑴纺织 用于棉纱、麻等天然纤维的漂白。

⑵造纸 纸浆漂白,提高白度。

(3)食用菌 竹笋等食品的漂白

95%,而氯对铁的去除率仅为50%左右,一般二氧化氯的投加量为2.0mg/L。

影响因素

稳定性二氧化氯消毒剂中的二氧化氯以亚氯酸盐的形式存在,经用活化剂活化后,才能放出具有杀菌作用的二氧化氯。杀菌能力与纯二氧化氯消毒剂溶液相似。二氧化氯消毒剂释放的速度与酸碱度有一定关系,酸性条件下迅速释放,pH值>5.0时二氧化氯消毒剂释放速度减慢,活化不完全,杀菌作用较弱。

二氧化氯消毒剂随浓度的增加,杀菌作用加强,用500ppm二氧化氯消毒剂溶液杀灭白色念珠菌,作用1min,杀灭率达100%;而用250ppm时,作用10min,才能达到99.99%。

随温度的升高,杀菌作用加强。用0.8mg/L二氧化氯消毒剂杀灭99%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当温度为5℃时,需要6.8min,当温度为15℃时,需要1.7min ,当温度为25℃时,需要1.5min。

有机物对二氧化氯消毒剂灭菌效果有明显影响,在试验用的菌液内加入2%酵母,再用二氧化氯消毒剂进行灭菌试验,结果,100min只能杀灭大肠杆菌的99.99%,而不加酵母者,仅作用5min即可将其全部杀灭。

杀菌消毒去异味,二氧化氯独一无二。

反应方程式

机械强度和刚性。

检测仪器

1、便携式二氧化氯检测仪

HFPCY-CLO2便携式二氧化氯检测仪,可连续检测作业环境中二氧化氯泄漏浓度。袖珍型二氧化氯检测仪为自然扩散方式检测气体浓度,采用进口电化学传感器,具有极好的灵敏度和出色的重复性;袖珍型二氧化氯检测仪采用嵌入式微控制技术,菜单操作简单,功能齐全,可靠性高,整机性能居国内领先水平。

2、固定式二氧化氯检测探头

HFTCY-CLO2工业用固定式二氧化氯检测探头由报警控制器和二氧化氯探测器组成,报警控制器可放置于值班室内,主要对各监测点进行控制,二氧化氯探测器安装于气体最易泄露的地点,其核心部件为内置的气体传感器,传感器检测空气中气体的浓度。探测器将传感器检测到的二氧化氯浓度转换成电信号,通过线缆传输到控制器,气体浓度越高,电信号越强,当气体浓度达到或超过报警控制器设置的报警点时,报警器发出报警信号,并可启动电磁阀、排气扇等外联设备,自动排除隐患。固定式二氧化氯检测探头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煤矿、水厂等环境,有效防止中毒、爆炸等事故的发生。

安全操作指南

包装

可用聚氯乙烯桶包装,每桶净重20L或100L。也可用钢瓶包装。包装容器的桶身上应加贴化学品安全标签,标签的编写应符合国家标准《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GB15259-1999)。包装上应明显注明怕热标志。

运输

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还原剂、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禁止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应使用危险品运输车辆运输。运输时运输车辆手续证件齐全,符合国家标准或法律法规对安全的要求;运输和押送人员应进行相应的专业技术、安全知识和应急救援的培训,要了解所运载危险品的性质、危害性和发生意外时的应急措施。保证运输过程中不因温度、湿度或者压力的变化而发生任何渗(洒)漏。运输车辆装卸前后,均应彻底清扫、洗净,严禁混入有机物、易燃物等杂质。

储存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易(可)燃物、还原剂、食品容器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存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预防容器发生物理损害、摩擦或打击,定期检查容器漏洞。

使用

二氧化氯具有强氧化能力,可将所有微生物杀灭,消毒后在物品上不留残余毒性。但是,由于化学性质不稳定须现用现配。因其氧化能力强,高浓度时可刺激、损害皮肤黏膜,腐蚀物品。二氧化氯可用于物品表面消毒,浓度为500mg/L,作用时间30min。二氧化氯的配兑稀释程序应是先在容器中加注清水,然后加注二氧化氯溶液,配兑现场严禁火种和禁忌物,以免引起爆炸。消毒过程中应注意身体防护:①避免吸入、食入,要戴口罩和护目镜,要戴橡胶手套,以免损伤皮肤,穿防护服;②消毒所用衣物应当单独清洗;③工作完毕用肥皂和清水洗手。

应急处置

(1)火灾

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迅速切断气源,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然后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包括泡沫、干粉、二氧化碳。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注意尽量从远处灭火。

(2)泄漏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消除火花、着火源或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如果不会造成人员伤害,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进入水体或水源。喷雾状水稀释。发生漏气的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3)急救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明显中毒者必须卧床休息,密切观察,注意防治肺水肿。

皮肤接触: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帘,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防护措施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带过滤式放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聚乙烯防毒服。

手防护:戴防护手套。

其他:工作现场严禁吸烟,不得进食和饮水。

危害

二氧化氯具有强氧化性,空气中的体积浓度超过10%便有爆炸性,但其水溶液却是十分安全的(水中含量超过30%易爆炸)。它能与许多化学物质发生爆炸性反应,对受热、震动、撞击、摩擦等相当敏感,极易分解发生爆炸。

发展

早在1811年,美国科学家H.Davery利用KClO3水溶液和盐酸反应,首次合成并收集了二氧化氯气体。但是,直到上世纪30年代,ClO2才得以安全且经济地规模生产,开始了工业化的广泛应用。1944年,二氧化氯首次作为消毒剂用于处理美国纽约州尼加拉大瀑布城的饮用水。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自从研制成功二氧化氯稳定剂后,二氧化氯作为漂白剂和消毒剂,已被广泛应用于纸浆的漂白、食品加工领域的杀菌消毒及水净化处理等领域,充分显示出其所具有的强漂白和杀菌消毒能力。

二氧化氯是国际上公认的新一代的高效、广谱、安全的杀菌、保鲜剂,是氯制剂最理想的替代品,在世界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美国、西欧、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有关组织如美国环境保护局、食品药品管理局、美国农业部均批准和推荐二氧化氯用于食品、食品加工、制药、医院、公共环境等的消毒、防霉和食品的防腐保鲜等。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粮食组织(FAO)也已将二氧化氯列为A1级安全高效消毒剂。为控制饮水中"三致物质"(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产生,欧美发达国家已广泛应用二氧化氯替代氯气进行饮用水的消毒。2006年左右,我国也开始重视二氧化氯产品的推广和应用。于2006年6月1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稳定性二氧化氯溶液(GB/T20783-2006),国家卫生部已批准二氧化氯为消毒剂和新型食品添加剂。

其他

2003年5月1日,国家疾病控制中心颁发的《各种污染对象的常用消毒方法》中建议,为了避免"非典"等传染病的传播,餐饮用具可用200mg/L的二氧化氯溶液浸泡,游泳池水可按5mg/L用二氧化氯进行消毒。

WHO评定

世界卫生组织WHO及联合国粮食农业机构FAO一起组成的食品添加物专家委员会JECFA对该产品的安全性进行了评审,其安全等级ADI(人体摄取容许基准)为AI级(即便被食用也很安全)。是消毒技术中唯一获此认证者。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环境组织(EPA)中国卫生部等,公认二氧化氯为新时代绿色消毒剂,具有无三致(无致癌、无致畸、无致突变性),有三效(广谱、高效、快速)和除臭、保鲜、除藻、漂白的奇特功能,已编入卫生法规进行使用。

作用机理

二氧化氯具有杀菌、漂白、除臭、消毒、保鲜的功能。

作用机理主要是氧化作用,二氧化氯分子的电子结构呈不饱和状态,外层共有19个电子,具有强烈的氧化作用 力,主要是对富有电子(或供电子)的原子基团(如含巯基的酶和硫化物,氯化物)进行攻击,强行掠夺电子,使之 成为失去活性和改变性质的物质,从而达到其目的。

1、杀菌机理

二氧化氯对细胞壁有较强的吸附和穿透能力,放出原子氧将细胞内的含巯基的酶氧化起到杀菌作用。

2、漂白作用

二氧化氯的漂白是通过放出原子氧和产生次氯酸盐而达到分解色素的目的。用他做漂白剂代替氯气、氯酸盐等,可阻止并避免与纤维发生氧化而降低纤维强度,因而效果更全面。

3、除臭作用

二氧化氯的除臭是因为它能与异味物质(如H2S、-SOH、-NH2等)发生脱水反应并使异味物质迅速氧化转化为其他物质。而且它能阻止蛋氨酸分解成乙烯,也能破坏已形成的乙烯,从而延缓腐烂,同时杀死微生物而不与脂肪 酸反应并不破坏食品结构。

安全信息

危险品运输编码:UN 9191 危险类别码:R6 安全说明:S23-S26-S28-S36/37/39-S38-S45-S61 危险品标志:O: Oxidizing agent;T+: Very toxic;N: Dangerous for the environment; 合成路线 合成路线(共231条) 查看更多>>

剧毒物品品名表

氰化钠(A1001) 氰化钾(A1002) 氰化钙(A1003) 氰化钡(A1004) 氰化钴(A1005) 氰化亚钴(A1006) 氰化钴钾(A1007) 氰化镍(A1008) 氰化镍钾(A1009) 氰化铜(A1010) 氰化银(A1011) 氰化银钾(A1012) 氰化锌(A1013) 氰化镉(A1014) 氰化汞(A1015) 氰化汞钾(A1016) 氰化铅(A1017) 氰化铈(A1018) 氰化亚铜(A1019) 氰化金钾(A1020) 氰化溴(A1021) 氰化氢(A1022液化的) 氢氰酸(A1023) 三氧化二砷(A1024) 亚砷酸钠(A1025) 亚砷酸钾(A1026) 五氧化二砷(A1027) 三氯化砷(A1028) 亚硒酸钾(A1030) 硒酸钠(A1031) 硒酸钾(A1032) 氧氯化硒(A1033) 氯化汞(A1034) 氰氧化汞(A1035) 氧化镉(A1036) 羰基镍(A1037) 五羰基铁(A1038) 叠氮化钠(A1039) 叠氮化钡(A1040) 叠氮酸(A1041) 氟化氢(A1042无水) 黄磷(A1043) 磷化钠(A1044) 磷化钾(A1045) 磷化镁(A1046) 磷化铝(A1047) 磷化铝农药(A1048) 氟(A1101压缩的) 氯(A1102液化的) 磷化氢(A1103) 砷化氢(A1104) 硒化氢(A1105) 锑化氢(A1106) 一氧化氮(A1107) 四氧化二氮(A1108液化的) 二氧化硫(A1109液化的) 二氧化氯(A1110) 二氟化氧(A1111) 三氟化氯(A1112) 三氟化磷(A1113) 四氟化硫(A1114) 四氟化硅(A1115) 五氟化氯(A1116) 五氟化磷(A1117) 六氟化硒(A1118) 六氟化碲(A1119) 六氟化钨(A1120) 氯化溴(A1121) 氯化氰(A1122) 溴化羰(A1123) 氰(A1124液化的) 碘化氰(B1001) 砷(B1002) 亚砷酸钙(B1003) 亚砷酸锶(B1004) 亚砷酸钡(B100S) 亚砷酸铁(B1006) 亚砷酸铜(B1007) 亚砷酸银(B1008) 亚砷酸锌(B1009) 亚砷酸铅(B1010) 亚砷酸锑(B1011) 乙酰亚砷酸铜(B1012) 砷酸(B1013) 偏砷酸(B1014) 焦砷酸(B1005) 砷酸铵(B1016) 砷酸钠(B1017) 偏砷酸钠(B1018) 砷酸氢二钠(B1019) 砷酸氢二钠(B1019) 砷酸二氢钠(B1020) 砷酸钾(B1021) 砷酸二氢钾(B1022) 砷酸镁(B1023) 砷酸钙(B1024) 砷酸钡(B1025) 砷酸铁(B1026) 砷酸亚铁(B1027) 砷酸铜(B1028) 砷酸银(B1029) 砷酸锌(B1030) 砷酸汞(B1031) 砷酸铅(B1032) 砷酸锑(B1033) 三氟化砷(B1034) 三溴化砷(B1035) 三碘化砷(B1036) 二氧化硒(B1037) 亚硒酸(B1038) 亚硒酸氢钠(B1039) 亚硒酸镁(B1040) 亚硒酸钙(B1041) 亚硒酸钡(B1042) 亚硒酸铝(B1043) 亚硒酸铜(B1044) 亚硒酸银(B1045) 亚硒酸铈(B1046) 硒酸钡(B1047) 硒酸铜(B1048) 硒化铁(B1049) 硒化锌(B1050) 硒化镉(B1051) 硒化铅(B1052) 氯化硒(B1053) 四氯化硒(B1054) 溴化硒(B1055) 四溴化硒(B1056) 氯化钡(B1057) 铊(B1058) 氧化亚铊(B1059) 氧化铊(B1060) 氢氧化铊(B1061) 氯化亚铊(B1062) 溴化亚铊(B1063) 碘化亚铊(B1064) 三碘化铊(B1065) 硝酸铊(B1066) 硫酸亚铊(B1067) 碳酸(亚)铊(B1068) 磷酸亚铊(B1069) 铍(B1070粉末) 氧化铍(B1071) 氢氧化铍(B1072) 氯化铍(B1073) 碳酸铍(B1074) 硫酸铍(B1075) 硫酸铍钾(B1076) 铬酸铍(B1077) 氟铍酸铵(B1078) 氟铍酸钠(B1079) 四氧化锇(B1080) 氯锇酸铵(B1081) 五氧化二钒(B1082) (三)氯化钒(B1083) 钒酸钾(B1084) 偏钒酸钾(B1085) 偏钒酸钠(B1086) 偏钒酸铵(B1087) 聚钒酸铵(B1088) 钒酸铵钠(B1089) 砷化汞(B1090) 硝酸汞(B1091) 氟化汞(B1092) 碘化汞(B1093) 氧化汞(B1094) 亚碲酸钠(B1095) 硝普钠(B1096) 磷化锌(B1097) 溴(B1098) 溴化氢(B1099) 锗烷(B1100) 三氟化硼(B1101) 三氯化硼(B1102液化的) 苯胩化(二)氯(A2001) 乙撑亚胺(A2002) 甲基-双β-(氯乙基)胺(A2003) 甲基-双β-(氯乙基)胺盐酸盐(A2004) 乙基-双β(-氯乙基)胺(A2005) 三氯三乙胺(A2006禁用) 1,2-二溴-3-丁酮(A2007) 氯苯乙酮(A2008禁用) 二氯(二)甲醚(A2009) 二氯二乙基硫醚(A2010禁用) 乙酸三乙基锡(A2011) 四乙基铅(A2012) 乙基二氯胂(A2013) 二氯苯胂(A2014) 二苯(基)胺氯胂(A2015禁用) 2-氯乙烯基二氯胂(A2016禁用) 二苯(基)胺氯胂(A2017禁用) 氟乙酸(A2018) 氟乙酸钠(A2019) 氟乙酸钾(A2020) 氯甲酸氯甲酯(A2021) 氯甲酸三氯甲酯(A2022禁用) 异氰酸甲酯(A2023) 氟代磺酸甲酯(A2024) 氟代硫酸甲酯(A2025) 二硫代焦磷酸四乙酯(A2026) 氟磷酸(二)异丙酯(A2027) 硫酸(二)甲酯(A2028) 甲基氟磷酸异丙酯(A2029禁用) 二甲胺氰磷酸乙酯(A2030禁用) 甲基硫代膦酸乙酯(A2031禁用) 甲氟膦酸特已酯(A2032禁用) 四氯二苯二𫫇英(A2033) 乙氧啶(A2034) 戊硼烷(A2035) 士的宁(A2036及其盐) 乌头碱(A2037) 中乌头碱(A2038) 阿托品(A2039及其盐) 茛菪碱(A2040及其盐) 东茛菪碱(A2041及其盐) 吗啡(A2042及其盐) 海洛因(A2043及其盐) 钩吻生物碱(A2044包括钩吻素甲、乙、丙、戊、子、丑、寅、卯、辰等) 烟碱(A2045) 毒扁豆碱(A2046及其盐) 毒草碱(A2047) 毛果云香碱(A2048及其盐) 藜芦碱(A2049) 原藜芦碱(A2050含原藜碱A、B) 麦角毒碱(A2051及其盐) 麦角胺(A2052) 麦角新碱(A2053及其盐) 毒芹碱(A2054及其盐) 秋水仙碱(A2055) 其它生物碱(A2056符合A级标准的) 毒毛旋花甙C(A2057) 毒毛旋花甙K(A2058) 毒毛旋花甙H(A2059) 毒毛旋花甙元(A2060) 毒毛旋花甙元K(A2061) 洋地黄毒甙(A2062) 羟基洋地黄毒甙(A2063) 地高辛(A2064) 毛花甙c(A2065) 海葱甙(A2066) 海葱糖甙(A2067) 花青甙(A2068) 其它强心甙(A2069符合A级标准的) 黄曲毒素(A2070含黄曲毒素B、B1、B2、C、C1、G2等) 河豚毒素(A2071) 脱氧河豚毒素(A2072) 甲氧基河豚毒素(A2073) 甲藻毒素(A2074二盐酸盐) 蓖麻毒蛋白(A2075) 核杀菌素(A2076) 肠毒素(A2077) 响尾蛇毒素(A2078) 眼镜蛇毒素(A2079) 肉毒毒素(A2080) 蛤蟆毒素(A2081) 箭毒蛙毒素(A2082) 相思豆毒素(A2083) 斑蝥素(A2084) 木防己苦毒素(A2085) 镰刀毒素(A2086) 镰刀菌酮x(A2087) 其它生物毒素(A2088符合A级标准的) 甲烷磺酰氟(A2089含量,5%) 吡唑磷(A2090含量,5%) 对氧磷(A2091含量,3%) 速灭磷(A2092含量>5%) 丙氟磷(A2093含量>15%) 特普(A2094含量>0%) 对硫磷(A2095含量>4%) 治螟磷(A2096含量>10%) 丰索磷(A2097含量>4%) 果虫磷(A2098含量>10%) 治线磷(A2099含量>5%) 田乐磷(A2100含量>0%) 甲拌磷(A2101含量>2%) 特丁磷(A2102含量>10%) 地虫磷(A2103含量>6%) 砜拌磷(A2104含量>5%) 甲氟磷(A2105含量>2%) 八甲磷(A2106含量>18%) 甲基对氧磷(A2107含量>10%) 胺吸磷(A2108含量>1%) 碳氯灵(A2109含量>1%) 克百威(A2110含量>10%) 涕灭威(A2111含量>1%) 毒鼠磷(A2112含量>10%) 溴代毒鼠磷(A2113含量>10%) 溴联苯杀鼠迷(A2114含量>0.5%) 溴敌隆(A2115含量>5%) 扑灭鼠(A2116含量>0.5%) 捕灭鼠(A2117含量>0.5%) 没鼠命(A2118禁用) 鼠立死(A2119含量>2%) 氟乙酰胺(A2120禁用) 杀它仗(A2121含量>0.5%) 放线菌(素)酮(A2122含量>4%) 六氟丙酮(A2150) 羰基硫(A2151) 羰基氟(A2152) 过氯酰氟(A2153) 三氟乙酰氯(A2154) 碳酰氯(A2155) 亚硝酰氯(A2156) 二氯硅烷(A2157) 乙烯酮(A2158) 重氮甲烷(A2159) 全氟异丁烯(A2160) 三氯硝基甲烷(B2134) 二氧化丁二烯(B2135) 4-己烯-1-炔-3-醇(B2136) 5(氨基)甲基-3-异恶唑醇(B2137) 4,6-二硝基邻甲(苯)酚(B2138) 4,6-二硝基邻甲酚钠(B2139) 二硝基邻甲酚铵(B2140) 戊硝酚(B2141) 2,4-二硝基酚(B2142) N-乙烯基乙撑亚胺(B2143) 甲基苄基亚硝胺(B2144) 丙撑亚胺(B2145) 乳酸苯汞三乙醇胺(B2146) 溴化双吡己胺(B2147) 一氯乙醛(B2148) 丙烯醛(B2149) 二氯四氟丙酮(B2150) 丙酮氰醇(B2151) 1-羟环丁-1-丁烯-3,4-二酮(B2152) 2-甲基-1-丁烯-3-酮(B2153) 苯(基)硫醇(B2154) 2-巯基丙酸(B2155) 乙酸汞(B2156) 乙酸甲氧基乙基汞(B2157) 氯化甲氧基乙基汞(B2158) 氢氧化苯汞(B2159) 氯化甲基汞(B2160) 苯乙酸汞(B2161) 甲基汞(B2163) 二甲基汞(B2163) 甲酸亚铊(B2164) 乙酸亚铊(B2165) 丙二酸铊(B2166) 硫酸二乙基锡(B2167) 硫酸三乙基锡(B2168) 酸式硫酸三乙基锡(B2169) 二丁基氧化锡(B2170) 硫酸三甲基锡(B2171) 乙酸三甲基锚(B2172) 四乙基锡(B2173) 氯甲酸-2-乙基己酯(B2174) 氯甲酸环丁酯(B2175) 氯甲酸环己酯(B2176) 氯乙酸乙酯(B2177) 氯乙酸乙烯酯(B2178) 氰甲基乙酸酯(B2179) 氰基甲酸甲酯(B2180) 氯甲酸甲酯(B2181) 氯甲酸乙酯(B2182) 溴乙酸甲酯(B2183) 溴乙酸乙酯(B2184) 氯磺酸乙酯(B2185) 3-氯烯腈(B2186) 3-氯丙腈(B2187) 羟基乙腈(B2188) 甲基丙烯腈(B2189) 丙腈(B2190) 溴苯乙腈(B2191一溴苯乙腈除外) 丙烯腈(B2192) 异氰酸-3-氯-4-甲苯酯(B2193) 氟磷酸二乙酯(B2194) 氯代膦酸-L酯(B2195) 2-氯吡啶(B2196) N-正丁基咪唑(B2197) 三(1—吖丙啶基)氧化膦(B2198) 乙烯砜(B2199) N—二乙氨基乙基氯(B2200) 乙酰替硫脲(B2201) 癸硼烷(B2202) 马钱子碱(B2203及其盐) 次乌头碱(B2204及其它乌头类生物碱及其盐) 可待因(B2205及其盐) 二氢可待因(B2206) 盐酸二氢羟可待因酮(B2207) 乙基吗啡(B2208及其盐) (盐酸)阿朴吗啡(B2209) 二氢脱氧吗啡(B2210) 罂粟碱(B2211及其它阿片类生物碱(及其盐)) 箭毒(B2212) (氯化)筒箭毒碱(B2213) 氯化琥珀酰胆碱(B2214) 氢溴酸后马托晶(B2215) 盐酸吐根碱(B2216) 吐根酚碱(盐酸盐) 盐酸育亨宾碱(B2218) 氢溴酸加兰它敏(B2219) 绿藜芦生物碱(B2220) 氯化氨甲酰胆碱(B2221) 其它生物碱(B2222符合B级标准) 美登木素(B2301) 溴化新斯的明(B2302) 甲基硫酸新斯的明(B2304) 扑疟喹啉(B2305) 盐酸哌替啶(B2306) 去氧麻黄碱(B2307及其盐酸盐) 丝裂霉素C(B2308) 金霉酸(B2309) 肾上腺素(B2310) 抗霉素A(B2311) 放线菌素(B2312) 放线菌素A(B2313) 放线菌素C(B2314) 放线菌素D(B2315) 放线菌素J(B2316) 山道年(B2317) 巴豆油(B2318) 溴化吡斯的明(B2319) 乙酰洋地黄毒甙(B2320) 甲基狄戈辛(B2321) 乙酰地高辛(B2322) 吉他林(B2323) 沙群海葵毒素(B2324) 赫曲毒素(B2325) 赫曲毒素A(B2326) 赫曲毒素A乙酯(B2327) 环氯素(B2328) 色素霉A3(B2329) 黄质霉素(B2330) 刺烟氟菌素(B2331) 盐酸库霉素(B2332) 比赫罗霉素(B2333) 阿布拉霉素(B2334) 左旋溶肉瘤素(B2335) 黄青霉素(B2336) 强心甙(B2337符合B级标准的) 生物毒素(B2337符合B级标准的) 抗菌素(B2337符合B级标准的) 卡巴醌(B2338) 丙亚胺(B2339) 氨氯吡脒(硫酸)苯丙胺(B2340) 杜廷(B2341) 尿嘧啶芳芥(B2342) 异丙基吗啉(B2343) 羟间唑啉(B2344盐酸盐) 杰莫灵(B2345) 卡氮芥(B2346) 枸缘酸芬太尼(B2347) 1-(2-氯乙基)-3-(β′-D-吡喃葡萄糖基亚硝基脲) 法尼林(B2349) 回苏灵(B2350) 阿密替林(B2351盐酸盐) 酰胺福林一甲烷磺酰盐(B2352) 氯化二烯丙托锯弗林(B2353) 麦角酰二乙酰胺(B2354) 其它有机物(B2355符合B级标准的) 久效磷(B2400含量>25%) 甲基对硫磷(B2401含量>15%) 苯硫磷(B2402含量>15%) 水胺硫磷(B2403含量>50%) 蝇毒磷(B2404含量>30%) 因毒磷(B2405含量>45%) 对溴磷(B2406含量>90%) 保棉磷(B2407含量>20%) 杀扑磷(B2408含量>40%) 氯亚磷(B2409含量>10%) 威菌磷(B2410含量>20%) 硫环磷(B2411含量>15%) 甲胺磷(B2412含量>15%) 益棉磷(B2413) 扑打杀(B2414含量>50%) 碘吸磷(B2415含量>75%) 磷胺(B2416含量>30%) 毒虫畏(B2417含量>20%) 百治磷(B2418含量>25%) 保米磷(B2419含量>55%) 丙胺磷(B2420含量>60%) 甲基异柳磷(B2421含量>50%) 异丙胺磷(B2422) 内吸磷(B2423禁用) 氧乐果(B2424含量>90%) 甲基氧化乐果(B2425含量>25%) 毒壤磷(B2427含量>30%) 氯甲硫磷(B2428含量>15%) 甲硫磷(B2429含量>10%) 乙拌磷(B2430含量>15%) 异丙磷(B2431含量>60%) 三硫磷(B2432含量>20%) 乙硫磷(B2433含量>25%) 氯甲磷(B2434含量>15%) 灭蚜磷(B2435含量>30%) 地安磷(B2436含量>55%) 保棉丰(B2437) 发果(B2438含量>15%) 伐线丹(B2440) 甲基硫环磷(B2441含量>90%) 苯线磷(B2442含量>4%) 0,0-二乙基-S-(对硝基苯基)磷酸酯(B2443含量>10%) 涕巴(B2444含量>60%) 硫涕巴(B2445含量>65%) 福太农(B2446含量>15%) 硫吡唑磷(B2447含量>20%) 砜吸磷(B2448含量>95%) 氨磺磷(B2449含量>80%) 灭克磷(B2450含量>75%) 敌敌磷(B2451含量>15%) 硫赶甲基内吸磷(B2452含量>80%) 艾氏剂(B2453含量>75%) 异艾氏剂(B2454含量105%) 狄氏剂(B2455含量>75%) 异狄氏剂(B2456含量>5%) 五氯苯酚(B2457含量>55%) 五氯酚钠(B2458含量>55%) 赛力散(B2459含量>35%,禁用) 西力生(B2460含量>50%,禁用) 氰胍甲汞(B2461含量>55%) 己酮肟威(B2462含量>15%) 灭害威(B2463含量>60%) 灭多威(B2464含量>30%) 自克威(B2465含量>25%) 伐虫脒(B2466含量>40%) 肟杀威(B2467含量>30%) 抗虫威(B2468含量>10%) 沙线威(B2469含量>10%) 敌蝇威(B2470含量>50%) 腈叉威(B2471含量>15%) 恶虫威(B2472含量>65%) 异索威(B2473含量>20%) 除鼠磷206(B2474含量>35%) 克灭鼠(B2475含量>20%) 杀鼠灵(B2476含量>2%) 灭鼠优(B2477含量>30%) 安妥(B2478含量>40%) 毒鼠硅(B2479含量>20%) 氨基硫脲(B2480含量>25%) 除鼠磷203(B2481) 除鼠磷205(B2482) 鼠甘伏(B2483含量>30%) 灭蚜胺(B2484含量>15%) 地乐施(B2485含量>80%) 特乐酚(B2486含量>50%) 地乐酚(B2487含量>40%) 溴胺杀(B2588含量>65%) 四氟代朋(B2589) 硫酰氟(B2590) 氯甲烷(B2591) 溴甲烷(B2592)

3== 参考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