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了解赤胸鶇
圖片來自0715#網

赤胸鶇(學名:Turdus chrysolaus)是鶇科、鶇屬中型鳥類,體長22-24厘米。整個頭、頸和喉暗橄欖褐色或灰褐色,上體橄欖褐色。胸和兩脅橙紅色,腹以下白色。下嘴黃色,腳橙黃色具黃色眼圈。虹膜褐色,上嘴褐色,下嘴黃色,腳黃色。

赤胸鶇主要棲息於海拔25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中,尤以河流、湖泊等水域附近茂密的闊葉林或松樺林較常見,有時也進到城鎮附近的果園和樹叢中活動和覓食。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遷徙季節亦成群。多在林下地上覓食,有時也靜靜地站在高的樹上注視着四周,當地面出現獵物後才飛下捕食。夏季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秋冬季節也吃部分植物果實和種子。繁殖於俄羅斯遠東庫頁島、日本,越冬於韓國、琉球群島、菲律賓等地。在中國見於河北東北部、山東、江蘇沙衛山島、福建、廣東、海南島和台灣。

目錄

形態特徵

雄鳥整個上體橄欖褐色,頭部較灰,眼先、頰和耳羽黑色兩翅和尾暗褐色。頦污白色,喉灰黑色胸和兩脅深橙紅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尾下覆羽綴有褐色斑點。覆腿羽灰褐色,翼羽和翅下覆羽淡灰色。 雌鳥和雄鳥相似,但體色較淡,頦、喉白色具褐色縱紋。 虹膜褐色,上嘴褐色,下嘴黃色,腳黃色。

大小量度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峰 翅 尾 跗蹠 雄性 68-73克 200-240毫米 19-21毫米 117-124毫米 80-93毫米 30-33毫米 雌性 64-69克 - - 114-125毫米 81-83毫米 -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於林下幼樹或小的針葉樹和灌木上。巢呈碗狀,距地高1.5-6米、主要由細樹枝、枯草莖、松針和泥土等構成。每窩產卵3-4枚。卵淡灰綠色或灰褐色,或多或少被有銹褐色和紫灰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6-31毫米×20-22毫米。

生活習性

習性:赤胸鶇主要棲息於海拔2500米以下的山地森林中,尤以河流、湖泊等水域附近茂密的闊葉林或松樺林較常見,有時也進到城鎮附近的果園和樹叢中活動和覓食。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遷徙季節亦成群。多在林下地上覓食,有時也靜靜地站在高的樹上注視着四周,當地面出現獵物後才飛下捕食。

遷徙:赤胸鶇在中國主要為旅鳥和冬候鳥。每年4-5月和9-10月遷經於中國東部地區,在中國南部沿海省區以及台灣省、海南島和菲律賓等地越冬。

叫聲:叫聲為一連串粗啞的chuck-chuck聲。鳴聲為三音節的krrn-krrn-zee。[1]

食性:夏季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秋冬季節也吃部分植物果實和種子。

分布範圍

存在(繁殖):韓國、朝鮮。

存在(居住地):中國(河北東北部、山東、江蘇沙衛山島、福建、廣東、海南島和台灣)、日本、琉球群島、韓國、菲律賓、俄羅斯(庫頁島)。

亞種分化

關於赤胸鶇的亞種分化存在爭議。biolib和itis均顯示無亞種,而《世界鳥類手冊》和《中國鳥類志》仍然赤胸鶇將分為2亞種,即指名亞種(Turdus chrysolaus chrysolaus)和庫頁島亞種(Turdus chrysolaus orii);前者繁殖於薩哈林島、日本北海道,遷徙期間經過中國河北東北部、山東、江蘇沙衛山島,越冬於中國福建、廣東、香港、海南島、台灣和菲德賓。後者繁殖於庫頁島,越冬於日本和琉球群島。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數量尚未確定,種群數量估計數包括:大約50-1,000隻遷徙個體和大約50-1,000隻越冬個體在中國大陸;中國台灣約有1,000-10,000隻遷徙者和1,000-10,000隻越冬者;在日本約有10,000-100,000對繁殖對,約有1,000-10,000隻遷徙個體和約50-10,000隻越冬個體,在俄羅斯有約10,000-100,000對繁殖對和約1,000-10,000隻遷徙個體(Brazil,2009年)。

近種區別

相似種白眉鶇(Eyebrowed Thrush)有顯著的白色眉紋,區別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動物學史

Temminck(1831)曾將赤胸鶇作為一獨立種Turdus chrysolaus發表,Yamashina(1929)又發表了一新亞種庫頁島亞種(Turdus chrysolaus orii),從而使赤胸鶇分為2亞種。Demerit』evand Gladkov(1954)和鄭作新(1976,1987)認為赤胸鶇和白腹鶇(Turdus pallidus)、白眉鶇(Turdus obscurus)兩種外形相似,在東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的繁殖區又是相互替代,因而將上述3種和1亞種均合併為白腹鶇(Turdus pallidus)的4個亞種。Vaufie(1959)、Ripley(1964)、Waiters(1980)、De Schauensee(1984)和Howard and Moore(1980,1991)均將白腹鶇(Turdus pallidus)、白眉鶇(Turdus obscurus)和赤胸鶇(Turdus chrysolaus)作為3個獨立種。鄭作新(1994)、鄭作新等(1995)亦支持將它們分別作為獨立種。《中國鳥類志》認為,上述三種之間差異明顯,它們不僅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繁殖區重疊,而且在中國東北繁殖區也重疊,傅桐生等(1984)、趙正階等(1985)均在繁殖期見到白腹鶇(Turdus pallidus)和白眉鶇(Turdus obscurus),兩種同時在長白山繁殖而又無中間類型出現,因而表明它們已完全處於生殖隔離,因此認為將上述3種分別作為獨立種是恰當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