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苞葉雪蓮
苞葉雪蓮(學名:Saussurea obvallata (DC.) Edgew.)是菊科、風毛菊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60厘米。根狀莖粗,頸部被稠密的褐色纖維狀撕裂的葉柄殘跡。莖直立,有短柔毛或無毛。基生葉有長柄,葉片長橢圓形或長圓形、卵形,兩面有腺毛;莖生葉與基生葉同形並等大,無柄;最上部莖葉苞片狀,膜質,黃色,長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包圍總花序。在莖端密集成球形的總花序,無小花梗或有短的小花梗。總苞半球形,總苞外層卵形,中層橢圓形,內層線形。全部苞片頂端急尖,小花藍紫色,瘦果長圓形,淡褐色,外層短;糙毛狀,7-9月開花結果。
苞葉雪蓮分布於中國甘肅、青海、四川、雲南、西藏。生於高山草地、山坡多石處、溪邊石隙處、流石灘,海拔3200-4700米。克什米爾、尼泊爾、錫金及印度西北部地區也有分布。 苞葉雪蓮全草入藥,主治風濕性關節炎,高山不適應,月經不調。
目錄
形態特徵
苞葉雪蓮為多年生草本,高16-60厘米。根狀莖粗,頸部被稠密的褐色纖維狀撕裂的葉柄殘跡。莖直立,有短柔毛或無毛。基生葉有長柄,柄長達8厘米;葉片長橢圓形或長圓形、卵形,長7-20厘米,寬3-6厘米,頂端鈍,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齒,兩面有腺毛;莖生葉與基生葉同形並等大,但向上部的莖葉漸小,無柄;最上部莖葉苞片狀,膜質,黃色,長橢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達16厘米,寬達7厘米,頂端鈍,邊緣有細齒,兩面被短柔毛和腺毛,包圍總花序。頭狀花序6-15個,在莖端密集成球形的總花序,無小花梗或有短的小花梗。總苞半球形,直徑1-1.5厘米;總苞片4層,外層卵形,中層橢圓形,內層線形。全部苞片頂端急尖,邊緣黑紫色,外面被短柔毛及腺毛。小花藍紫色,長1.8厘米,管部長8毫米,檐部長10毫米。瘦果長圓形,長5毫米。冠毛2層,淡褐色,外層短;糙毛狀,長5毫米,內層長,羽毛狀,長1.2厘米。花果期7-9月。[1]
育培技術
種子保溫催芽育苗
篩選苞葉雪蓮種子。在每年3月至4月份,先用15-40℃的溫水將植物生長調節劑稀釋成生長調節劑溶液,用生長調節劑溶液浸泡苞葉雪蓮種子,6-8小時後撈出晾乾,然後使用強力生根粉稀釋成水溶液,浸泡苞葉雪蓮種子1-2分鐘,再將苞葉雪蓮種子播種到營養基質中,播種溫度15-25℃,土壤濕度55-66%,播種6-9天出苗,在營養基質中生長60-90天成幼苗。
組織培養育苗
①選擇植株健壯,生長60-90天的苞葉雪蓮幼苗,用流動水清洗乾淨。
②將清洗過的幼苗或莖部或葉片用的酒精浸泡10-20秒進行表面滅菌。
③將滅菌的幼苗或莖部或葉片置於0.05-0.2%的氯化汞溶液中浸泡4-5分鐘,然後用蒸餾水漂洗4-5次,用無菌濾紙吸乾水分。
④用無菌剪刀將幼苗或莖部或葉片剪成0.3-0.5平方厘米大小的塊狀,在無菌條件下將此塊狀接種到誘導愈傷組織培養基中培養,每個培養基接種-塊。
⑤培養將接種過的誘導愈傷組織培養基置於20-25℃、濕度55-60%的暗室內培養5-7天後,再在每天光照8-10小時,光照強度70-90微摩爾/平方米/秒的環境下培養20-30天誘導根、芽的形成,並生長成苞葉雪蓮小植株。
⑥移栽到營養基質中將誘導培養生長出有根有芽的苞葉雪蓮小植株移栽到營養基質中,蓋上塑料薄膜,在營養基質中培養幼苗80-100天。
田土移栽成活
移栽前,對移栽田土進行深翻細耕,施加1000-2000千克/畝的有機肥,翻入土內至平整,然後將培養成的幼苗進行堆壟栽培,壟高20-25厘米,壟寬25-30厘米,株距25-30厘米。
種植管理
苞葉雪蓮移栽後,控制土壤的水分含量50-60%,土壤乾旱要及時補水。移栽後的70天後,施加磷酸鈣肥,用量是20千克/畝,噴灑0.15%的磷酸二氫鉀溶液,促進苞葉雪蓮的生長。
生長環境
苞葉雪蓮生於高山草地、山坡多石處、溪邊石隙處、流石灘,海拔3200-4700米處。
分布範圍
苞葉雪蓮分布於中國甘肅(天水)、青海(祁連山、門源)、四川(鄉城、汶川、甘孜、松潘、德格)、雲南(麗江、貢山、德欽、中甸、維西)、西藏(察隅、墨脫、波密、林芝、錯那、隆子、拉薩、亞東)。克什米爾、尼泊爾及印度西北部地區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苞葉雪蓮全草入藥,主治風濕性關節炎,高山不適應,月經不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