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了解聚花風鈴草

了解聚花風鈴草
圖片來自個人圖書館網

聚花風鈴草(學名:Campanula glomerata L.):莖直立,高大。莖生葉下部的具長柄,上部的無柄,全部葉邊緣有尖鋸齒。花數朵集成頭狀花序。花萼裂片鑽形;花冠紫色、藍紫色或藍色,管狀鐘形。蒴果倒卵狀圓錐形。種子長矩圓狀,扁。花期7-9月。 生於海拔1300-2600米的草地、草原、亞高山草甸及灌叢中。分布於中國、蒙古、朝鮮、日本和前蘇聯的遠東及東西伯利亞東南部。全草入藥,用於咽喉炎,頭痛。

目錄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大。莖生葉具長柄,長卵形至心狀卵形;莖生葉下部的具長柄上部的無柄,橢圓形,長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全部葉邊緣有尖鋸齒

花數朵集成頭狀花序,生於莖中上部葉腋間,無總梗,亦無花梗,在莖頂端,由於節間縮短、多個頭狀花序集成復頭狀花序,越向莖頂,葉越來越短而寬,最後成為卵圓狀三角形的總苞狀,每朵花下有一枚大小不等的苞片,在頭狀花序中間的花先開,其苞片也最小。花萼裂片鑽形;花冠紫色、藍紫色或藍色,管狀鐘形,長1.5-2.5厘米,分裂至中部。 蒴果倒卵狀圓錐形。種子長矩圓狀,扁,長1-1.5毫米。花期7-9月。[1]

產地生境

生於海拔1300-2600米的草地、草原、亞高山草甸及灌叢中。產中國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蒙古、朝鮮、日本和前蘇聯的遠東及東西伯利亞東南部也有。模式標本采自西歐。

主要亞種

北疆風鈴草(原亞種) Campanula glomerata L. subsp. glomerata

植株高20-85厘米,葉長4-13厘米,寬1.5-3.5厘米。莖葉幾乎無毛至疏被白色硬毛。莖不分枝。 新疆天山及以北地區常見。生於海拔1300-2600米的山谷草地、草原、亞高山草甸。歐洲至蘇聯中亞和西西伯利亞也有。

聚花風鈴草(亞種) Campanula glomerata L. subsp. cephalotes (Nakai) Hong

植株高40-125厘米,葉長7-15厘米,寬1.7-7厘米。莖葉幾乎無毛或疏生白色硬毛或密被白色絨毛。莖有時在上部分枝。頭狀花序通常很多,除莖頂有復頭狀花序外還有多個單生的頭狀花序。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東部)和內蒙古東北部(東烏珠穆沁旗)。蒙古(東部)、朝鮮、日本和蘇聯的遠東及東西伯利亞東南部也有。生草地及灌叢中。模式標本采自蘇聯東西伯利亞東南部。

大青山風鈴草 Campanula glomerata L. subsp. daqingshanica Hong et Z.Zhao

植株高14-50厘米;葉長5-8 (11) 厘米,寬1-2.8厘米。莖上幾乎無毛或僅在棱上疏生長硬毛,極少遍布疏毛的,葉背面通常僅在主脈和一級側脈上生有長硬毛,象篦齒一樣叉開。頭狀花序少,常全部在莖頂端集成復頭狀花序,極少另有單生的頭狀花序。 產內蒙古東南部(大青山、蠻汗山)。生於海拔1400-2000米的山坡草地。

生長習性

喜夏季涼爽、冬季溫和的氣候,喜光照充足環境,可耐半陰。風鈴草對溫度比較敏感,生長適溫為13℃-18℃,發芽適溫為20℃-22℃,冬季溫度低於2℃則停止生長,莖葉開始枯黃。夏季28℃以上的高溫對植株生長不利,30℃-35℃以上的高溫,植株葉片會變黃脫落,甚至全株枯萎。

風鈴草喜干耐旱,忌水濕。因此,在雨天過多或土壤排水不良情況下生長不好,導致葉片變黃,植株細長,節間伸長,花朵變小,可通過控制澆水調節植株高度。

風鈴草對土壤要求不嚴,以含豐富腐殖質、疏鬆透氣的沙質土壤為好。基質pH值在5.5-6.2之間為宜。

繁殖方式

分株繁殖是多年生風鈴草增殖的最簡單方法,特別是地下根莖發達的種類。由根莖上的隱芽萌發出新芽,帶着根段分栽新芽,即成獨立的新植株;分株繁殖的季節以春季植株返青後,新芽陸續出土有2-3片小葉時為好;生態環境優良的株叢到栽植的第3年時已十分擁擠,必須分栽,否則,株叢過密,通風不良,莖細葉小,植株到伏,開花不良,甚至遭受病蟲危害。 在種源稀缺的情況下,春季也可用扦插法繁殖,插條極易生根。

栽培技術

苗期管理

風鈴草育苗需要相對乾燥的條件,否則極易發生病害而導致幼苗成批死亡。當小苗長出2片葉時,可結合除草進行問苗,使小苗有一定的生長空間。如幼苗生長過密,容易徒長倒伏,影響日後生長。出苗後降低濕度,基質應稍潤濕,但不應浸透。苗期太濕易發生猝倒病,苗期過於乾燥小苗會因缺水而萎蔫。一般在兩次澆水間可讓基質稍乾燥為宜。風鈴草只需少量施肥,如需幼苗快速生長,可用30-50ppm鈣氮肥噴施。風鈴草發芽不需光照,發芽後要逐漸接受陽光,使小苗能進行光合作用。發芽適溫在白天為20℃-22℃,夜間為16℃。溫度低於15℃ 以下小苗生長不良,葉片枯黃,需在溫室播種養護。以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生長最佳,土壤以微酸至微鹼性為適,pH值為5.5-6.2。由於廣東土壤多為強酸性,在種植時宜施適量石灰,以中和pH值。栽培基質配製用園土、甘蔗渣(腐熟) 、雞糞(腐熟) 以6∶3∶1的比例再加少量石灰拌勻。

上盆後管理

當幼苗長出5-6片真葉時可移栽上盆,用口徑為9-11厘米的花盆進行移植。移植一般在陰天或下午4點以後,種植時不要太深。種後需馬上澆足定根水,使小苗與基質充分接觸,如陽光太強,需用遮陽網適當遮蓋3-4天。風鈴草早期生長較為零亂,但在後期生長中植株會自然整齊緊湊。風鈴草在生長過程中可不摘心,也可作摘心處理。如需摘心,可在幼苗長至6-8厘米左右時進行,以縮短植株高度,增加側枝及花朵數量。澆水時要做到適時適量,根據盆內基質乾濕度情況和天氣的變化進行。澆水時盆土要見干見濕,澆則澆透,但不要使盆內積水。陰雨天要少澆或不澆,氣溫高、蒸發量大時要多澆,反之則少澆。植株需肥量中等。種後每周交替施用濃度為150- 200ppm的氮肥和鉀平衡肥,應避免銨和氮的含量過高。生長旺盛期每15-20天施一次稀薄腐熟餅液肥或人糞液肥。花前增施含磷、鉀的複合肥,可防止花期倒伏,冬季和盛夏則應停止施肥。風鈴草喜長日照,每天14小時光照可以自然開花。風鈴草在陽光充足條件下,植株生長整齊,高度一致,開花整齊,花色鮮艷。半陰條件下,植株生長偏高、花序伸長、花色較淡。冬季無霜的條件下,室內或室外溫度可保持在3℃-5℃ 。室外栽培需覆蓋,3℃ 以下生長緩慢。

病蟲防治

鏽病

主要危害風鈴草的葉片、莖部和芽。葉片發病呈黃綠色的皰狀水斑,後逐漸擴大,皰狀斑破裂後露出紅褐色夏孢堆,病斑周圍的葉組織變為淡黃色,莖部和芽處的症狀與葉部相似。受害植株生長衰弱,嚴重時葉子焦枯。發病初期可用25% 的粉銹寧400-600倍液防治。

白粉病

真菌性病害,常危害葉片,也危害枝條、花柄、花蕾、花芽及嫩梢等。表面常出現一層白色粉狀霉層,後期白粉狀霉層變為灰色,受害植株矮小,嫩葉扭曲、畸形、枯萎,葉片不開展、變小,枝條畸形等,嚴重時植株死亡。防治方法為結合修剪,剪除病殘枝並集中燒毀。加強栽培管理,增施磷、鉀肥並控制氮肥的施用量,提高植株的抗病性。選用抗病品種,發病初期或在未發病時進行預防,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每周噴一次,連續2-3次,交替使用,對白粉病有特效。

葉斑病

初期在葉片上呈水浸狀壞死斑,後迅速變深褐色,病斑上長有明、暗相問的同心輪紋,外圍有黃色暈圈。發病初期及時剪去病斑或病葉,並集中燒毀。發病初期噴灑14%絡氨銅水劑350-500倍液,每隔7-10天一次,連續防治2-3次。

蚜蟲

通常集中在嫩芽、嫩葉、嫩枝上刺吸汁液,造成植株受害部位萎縮變形。蚜蟲還分泌蜜露污染植株,並誘發煤煙病等病害。可用萬靈600-800倍液或25%魚藤精乳油稀釋800倍液噴殺,也可用40% 速撲殺乳油800-1000倍液噴殺。速撲殺是一種廣譜性的有機磷殺介殺蟲劑,具有觸殺、胃毒和強滲透作用,能滲入植物組織內,對咀嚼式和刺吸式口器害蟲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每周噴一次,連續2-3次,對介殼蟲及蚜蟲有特效。

紅蜘蛛

多在葉背刺吸葉汁,常造成葉片變色甚至捲曲。可用40%三氯殺蟎醇兌水1000倍液噴殺。

薊馬

以成蟲或若蟲寄生植物上取食幼芽、嫩葉、花和幼果。被害植株生長緩慢,嫩葉被取食後捲曲,芽梢和花受害則凋萎。發病初期可用25% 魚藤精乳油或40%樂果800-1000倍液,或高效薊蚜清或薊馬靈800-1000倍液進行防治。每周一次,連續3-4次,交替使用,效果顯著。

植物文化

大自然在植物界為人類創造了眾多如風鈴般的花卉,其中在形神方面最貼切的是桔梗科風鈴草屬的植物。這個家族大多數的花朵都猶如風鈴,並由此得名;它們的拉丁屬名與英語的通俗名Bellflower,均用「鈴鐺」一詞來表達。 在英國,人們認為風鈴草的花朵像天主教坎特伯雷寺院朝聖者手搖的銅鈴,因此又把它稱為「坎特伯雷之鐘」。

藥用價值

來源:以全草入藥。

採集加工:夏秋採集,去淨泥土,切碎曬乾。

性味功能:苦,涼。清熱解毒,止痛。

主治用法:用於咽喉炎,頭痛。用量6-9克。

參考來源

  1. 聚花風鈴草農百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