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傘把竹
傘把竹(F.utilis Yi),別名:大節竹(雲南東川) 稈高4m,徑1.5~2.5cm,節間長15~17cm無白粉或幼時被白粉,無縱細線棱紋;籜環隆起,稈環較平;每節分枝7~18枚簇生。籜鞘宿存,長於節間,矩圓形;籜耳及鞘口兩肩遂毛缺失;籜舌略呈山字形突出,常不對稱;籜葉下部者直立,上部者外翻。葉片次脈2~3對,小橫脈不甚清晰。筍期8月。 筍可倭用,稈以圓竹扎作樓面等用。[1]
目錄
形態特徵
竿柄長5-10厘米,粗1.8-2.5厘米。竿直立,高達4米,粗1.5-2.5厘米;節間一般長15-17 (20)厘米,竿基數節間長3-6厘米,圓筒形,無毛,幼時微被白粉,無縱向細肋,竿壁厚2.5-5毫米;籜環隆起,幼時被微毛或無毛;竿環較平坦或在分枝之節為隆起,幼時有時微被白粉;節內長2-3毫米,幼時其間有時亦微被白粉,顏色綠,但較節間為淡。竿芽三角狀卵形,表面具小硬毛,邊緣生纖毛。枝條在竿每節為(3) 7-18枝簇生,與竿作小於45度的銳角開展,直徑1-1.5毫米。筍紫色,具極稀疏的黃褐色或灰黃色刺毛,微被白粉;籜鞘宿存,長於其節間,革質,長圓形,頂端寬1.5-2厘米,兩肩常微高起而略呈「山」字形,背面有時微被白粉和極稀疏的黃褐色刺毛或小刺毛,縱向脈紋明顯,邊緣無纖毛;籜耳及鞘口繸毛俱缺;籜舌略呈「山」字形突出,常不對稱,無毛,高不及1毫米;籜片長三角形至帶狀披針形,薄革質,在竿之下部籜者直立,上部者外翻,基部不收縮,窄於或顯著窄於籜鞘之頂端,無毛,常平展而不內卷。小枝具(1) 2葉;葉鞘長1.5-3.5厘米,邊緣無纖毛;葉耳及鞘口繸毛俱缺;葉舌截形,無毛,高不及1毫米;葉柄長約1毫米;葉片狹披針形,無毛,長4-10厘米,寬5-10毫米,基部闊楔形,次脈2 (3)對,小橫脈不甚清晰,葉緣具小鋸齒而稍粗糙。花枝未見。筍期8月。
分布範圍
產雲南東北部。生於海拔2700—3650米。模式標本采自雲南東川市爛泥坪。
主要價值
筍可食用;竿材因其質較脆,一般不宜作編織之用,而僅以原竹供結紮樓板。
命名來源
[Journ. Bamb. Res. 7(2): 28.f.5. 1988]
【中國植物志】:9(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