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莊清遠)
作品欣賞
鄉愁
周四晚上,媽媽打電話過來說,如果冬至當天不用上課,就回家祭祀祖先。結果又想起冬至是周六,我還要上課,便說忙的話就算了。說完便掛了電話。放下電話的我思緒起伏。畢業以後,我很少像學生時代那樣,每個節假日都在家中和家裡人度過。工作至今三年,出於工作和個人的原因,平日能回家的機會少之又少。傳統節日在我的生活里慢慢變得和一般的日子一樣,對我來說沒有什麼特別,都是一律地早起、工作和休息。
以前的冬至。天蒙蒙亮,媽媽就起來忙活了。做湯圓,煮米飯,煮豬肉,準備到祠堂祭祀祖先。每逢重要的傳統節日,如中秋、春節、元宵等,我們會在早上或在下午到祠堂祭祀先祖。這在潮汕地區是慣例。這時,我和哥哥還躲在暖暖的被窩裡睡得香甜。媽媽催着我們起床,催着我們兄弟倆刷牙洗臉,跟隨她去祠堂祭祖。祭祖回來,吃湯圓。潮汕地區的湯圓不像北方的湯圓。北方的湯圓餡里加了花生等材料,吃完給人甜膩的感覺。吃了一兩顆肚子已經感覺飽脹,甜膩的感覺充滿唇齒。潮汕地區的湯圓卻不是這樣。它是由木薯粉製成的丸狀物,裡面沒有餡料。煮湯圓的時候可以加入蓮子、山藥和姜薯等材料。冬至早上必吃一碗湯圓,表示又長了一歲。一口湯圓進到口裡,經過一番細細咀嚼,唇齒間留下的是姜薯的脆,湯圓的軟彈還有甜湯的粘稠。一碗下來你的胃不會馬上被撐飽。這個時候再來一碗也是可以的。
吃完湯圓,長輩會把那句話再嘮叨一遍——冬至湯圓吃了,一年又長了一歲。言外之意是要我們懂事。開始我們還不明白箇中道理。見長輩這樣講,以為是多重要的事,便一本正經、鄭重其事地回答着。後來聽多了,知道這不過是騙小孩的玩意兒。也知道年年如此,就不以為意了,每次也只是禮節性地答應着。一年一碗湯圓,二十多年的時光也在長輩那句年復一年的教誨中流逝了。
上了大學,離開家鄉。而後走上工作崗位。很多時候我的節日是在另一個地方度過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每到這樣的傳統節日,一個離家的人多少會想家吧。想念親人,卻不得歸,只好回憶家鄉往日節日熱鬧的場景聊以慰藉。今天早上的湯圓有沒有加蓮子,湯圓是否還像以前那樣酥軟,今天宗親子弟到祠堂祭祀祖先的場面是否像當年一樣熱鬧,外出工作的親人們今天可曾回家,早晨的鄉間小路是否灑滿爆竹燃放後殘餘的紅紙屑。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課間操和同事閒聊談及回家過冬至的事。他說下午上完課後要回家。從學校到汕頭老家的距離有四五十公里,坐公車大概需要兩個半小時。他今年三十八,已經成家立業。下班後他有一個家要回。他不像我,我還未成家,比較自由,做什麼事都比較隨性,沒事也喜歡四處跑。一放假他便回家,和家人孩子待在一起。
當一個人結了婚,家便會成為他生活的中心。和朋友嬉笑玩鬧的時間少了,大多數時間被用來經營一個家庭,被用來關心自己的妻子孩子。他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把時間花費在嬉戲打鬧上,更沒有時間去闖蕩去流浪,心裡也不會有那麼多的夢想和打算。做一件事也會想想後果再行動。這便是成長。
隨着一個人成長,他會慢慢學着獨立,離開生他養他的家,離開他的父母,到另一個地方去,和另一個人在別處建立自己的家。而最初的家便成為了故鄉。這是傳統意義上的故鄉,是某個具體的地點上的某個建築。這個地方把你帶到這個世界,賦予你名字,給予你這個世界最初的溫暖。它也是一個人在生命的前二十年大多數路途的終點。它是這個星球上的某個點。它可能在鄉間小路的轉角處,可能在城市高樓的某一層,也可能在一個極不起眼的角落裡。有一天你會長大,會離開這裡。有一天,在嘗遍異地餐廳不同味道的菜式之後,你終於發現,這個家有你吃過的最美味的飯菜。即便再簡陋再破舊它也是最溫暖的。無論發生了什麼,回家,便有人願意無條件地陪着你安慰你。
真正離開家鄉是到潮州讀大學的時候。到另一座城市去讀書,到新的環境中去,嘗試一個人生活。也認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了自己的圈子,有了自己獨立的生活。但即便如此,一旦得空或者閒下來,我會這樣想道,有段時間沒有回家了,不知那裡又是什麼模樣。於是便琢磨着什麼時候回一趟家。
畢業後四處奔走,參加上崗考試找工作。到過廣州,到過深圳,到過普寧。漂泊不定的日子裡那份對於家的思念也跟着我一起漂泊。夜晚,一個人坐在旅社房間裡。四下靜謐,便不由得想起了家。面試失敗,坐在公交站台等車的時候,一輛公交車從遠處開來,減速,慢慢靠近。腦海浮現這樣的想法:家裡似乎還沒有這樣發達的交通系統。
作者簡介
莊清遠,平時寫點文字,記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