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九龍舞

九龍舞是平江縣古老的傳統舞蹈,始於漢興於唐代,相傳愛國詩人屈原投江以身殉國,屍沉於水底,無法回到人間,人們每年端陽節都要划起龍舟前來打撈。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九龍舞

類型:舞蹈

創始時間:漢興與唐代

地區:平江縣

起源

此事感動了洞庭龍王的九個兒子,九條小龍翻江倒海,大鬧洞庭,逼着老龍王把屈原的遺體送回人間,人們為了感激九龍的義舉,便模仿九龍的舞姿,創造了九龍舞,已示紀念。隨着時代的發展,龍舞不斷推陳出新,表演套路和藝術由簡到繁,由粗到精,顯示出了獨特的文化特色。1985年由縣文化局牽頭重點對其進行搶救性挖掘和整理,記錄30餘萬字的龍舞資料和120套集體龍舞的藝術組合,(俗稱套路),選用18個最具有集體龍舞特色的套路重新編導組合成20分鐘的大型龍舞《九龍鬧洞庭》。該舞分為「蛟龍戲水」、「九龍獻彩」、「大鬧洞庭」三章。九條巨龍在200多名舞龍手的操持下,同場表演,旗幡列列、鼓樂陣陣,氣勢恢宏。栩栩如生的巨龍時而絞織纏繞,組成「九龍捧聖」、「九龍關象」、「三陽開泰」等精美圖案,時而圖案散開,變幻成「單龍吊水」、「雙龍戲珠」、「九龍獻彩」、「黃河陣」、「太極圖」等陣勢。結構完整,張馳有序。舒展時如春花競放,令人賞心悅目;緊湊處似翻江倒海,令人目不暇接,充分展示龍的那種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

榮譽

(九龍鬧洞庭)在91年中國岳陽國際龍舟節中一舉奪得金獎。中央電視台《中華一絕》1999年向世界播放平江《九龍舞》,2000年文化部授予伍市鎮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九龍舞)」榮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1]平江縣文化館獲得「九龍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