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连墩战国古墓群
九连墩战国古墓群位于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东赵湖村,由9座大中墓葬封土堆组成,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古墓是战国中后期、楚国鼎盛时期的墓葬,是中国已发掘的楚墓中保存最完好的,还是湖北发现的最大的夫妻墓,墓葬规格都在封君以上[1]。
中文名称: 九连墩战国古墓
地理位置: 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东赵湖村
著名景点: 金声玉振、陵园建筑
特 点: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目录
基本简介
古墓正在发掘之中,从已经发掘的情况来看,有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壮观的车马坑。已出土的部分文物中有数量惊人的战车,而且车轮牙、车幅、车轼、屏泥等都基本保存完好,车身上的油漆和文饰都清晰可见;这座墓葬还是罕见的真马陪葬,马匹的尸骨保存的也很好。
专家认为,这个古墓是中国继湖南里耶秦简之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对整个墓葬主的身份认定还要等到对该墓的出土文物进行综合鉴别与研究后,才能做出判断。
枣阳历史悠久,公元前221年秦置蔡阳县,汉为章陵县,北魏置广昌县,隋文帝仁寿元年为避太子杨广讳,改广昌县为枣阳县(枣阳之名沿用至今)至一九八八年撤县建市,历经1300多年。悠久的历史赋予枣阳人民勤劳、勇敢的性格,在党的富民政策下,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枣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工农业稳步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九九八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111.10亿元,国民生产总值达亿元,财政收入42.23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11元,成为鄂北岗地的一颗明珠。
历史传说
枣阳县志上有“枣阳东南,有大坟数座……”寥寥数字的记载,而县志“墓陵”这一章记录较为详细:“道光甲辰(笔者注:公元1844年),吴家店滚河北岸有古墓倾陷,乡人下视之,砖墙横长数丈,辕门三处,其内堙塞,不可入。此即古代所谓隧道也,非王侯不宜有此制,并闻附近乌金店等处如此之类甚多。”
在民间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传说古时候有一个清正廉洁的大臣,其为人耿直,刚正不阿,为此得罪了不少贪官污吏,被贪官污吏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曾因直面进谏,惹得皇帝不高兴,贪官污吏借此机会大加陷害,皇帝一怒之下,斩下了大臣的头颅。贪官污吏为解心头之恨,立即销毁了大臣的头颅。事后,皇帝幡然醒悟,悔恨自己错杀了忠臣,下令厚葬大臣,然而,再也无法找到大臣的头颅。为给大臣一个全尸,皇帝下令为大臣铸造了一颗金头。为了不让盗墓贼盗走金头,皇帝又下令,在大臣下葬的当夜,建造了九座相同的坟墓。
从兴隆至吴店,一字摆开有9座坟墓,绵延有5公里。由于这些墓葬均建在山包上,站在这9座坟墓的任意一座上,依次可以看到另外的坟墓。
正在建设中的孝襄高速公路正好经过此处,孝襄高速公路是湖北“大三角”高速公路主骨架的重要一边。途经孝感、随州、襄樊3个省辖市的7个县(市、区),主线全长243公里。为了避开九连墩墓地,专家想了很多办法,但还是从1号主墓的附墓正上方通过,不得已才有这次发掘。
1992年,九连墩古墓群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
文化遗产
一、规模很大。
九连墩古墓是湖北发掘的最大楚墓,发掘的1号墓,发现了长52米、宽12米的车马坑,有33辆车。这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车马坑,其中包括与周天子齐尊的6乘(6匹马)车。专家分析墓主人是楚国封君级人物。墓主人等级和身份越高,出土珍贵文物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保存相对完好,几乎没有被盗过。
考古人员在1号墓封土层发现了盗墓的直洞,但墓室的椁盖板上没有盗墓的痕迹,按常规推测被盗的可能性很小。疑为1号墓主人妻子的2号墓封土和青膏泥层完整,保存完好。楚人素有厚葬传统,枣阳附近的随州曾侯乙墓就出土了震惊世界的国宝级文物编钟,荆州楚墓出土了保存千年完好的丝绸。没被人“骚扰”过的九连墩古墓,出土大量高级别文物的可能性很大。
三、谜团重重。
建国以来楚文化研究成果颇丰,从最初20世纪五十年代的长沙墓到六、七十年代的江陵墓,已发掘了6000多座楚墓。考古工作者的积累对楚文化内涵和分期研究都相当有深度,规律性的东西已找到,这为九连墩古墓的发掘提供了知识支撑。根据发掘情况及以往楚墓发掘经验,一般会有青铜器、漆器、玉器、纺织品、乐器甚至竹简等陪葬品出土。但考古有时会“捉弄人”,有时抱着很大的希望去发掘但发现平平,这种偶然性、不可预料性也是吸引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殷玮璋指出,中国尽管历史文献异常丰富,但由于政治需要等原因,文献资料难免出现各种偏差。考古是一门实证科学,研究当时社会里的东西为何被墓主人欣赏并进行全面分析得出的结论,对历史文献是一个补充和修正。墓主人是谁?枣阳地区为何有这些墓葬?墓葬是异穴合葬的夫妻墓还是群墓?如果出土大量品级很高、表明墓主身份的青铜礼器,将会帮助人们解开这些谜团,极大地丰富并推进楚文化研究。但考古往往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又会提出并发现更多的新问题。九连墩古墓到底能帮助人们解开哪些谜团?又会新增哪些令专家学者百思不得其解的新谜团?这些都有待于发掘工作的新进展。
景点介绍
陵园建筑
专家们在1号墓封土南侧、北侧和2号墓封土南侧,各发现了一处墙体基址。1号墓封土南侧墙体基址宽约3.5米,北侧墙体宽约3.2米,两处基址相距约40米。2号墓封土南侧墙体基址宽约2.7米,与1号墓封土北侧墙体基址距离约7米。墓道正前方有一处明显被火烧的方形浅坑,呈炭黑色,可能是楚人祭祀的专用地。这在以往的楚墓发掘中很少见。专家初步判断,这3处墙体基址为陵园建筑遗迹。
金声玉振
九连墩2号墓北室。水落编钟出,2000多年前的编钟,赫然整齐地端挂在墓室横梁上;一掘勾千年,历经岁月沧桑的编磬,“千姿百态”地“沉睡”在墓室底部。
继发现成套编钟后,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成套编磬。钟磬俱在,厚重而冷冰冰的钟磬,一起把人们带回尘封千年的从前。曾陶醉了楚国王公贵胄的“金声玉振”,穿越时空"现身"古墓,让今人有幸领略古人音乐殿堂里的流风遗韵。
据现场专家介绍,古代乐有“八音”,金、石、丝、木、土、革、匏、竹。金指以钟为代表的青铜铸造乐器,石指以编磬为代表的石质器,丝指筝、瑟等弦乐器,竹指排箫等竹类乐器,土指埙等土质乐器,木类乐器有笙,革类乐器有鼓等。“八音”也常常用“金石”来指代。金石分别以钟磬为表率,钟声雄浑,磬声清越,即谓“金声玉振”。《国语·楚语》有楚国“八音”俱全的记载。
经考古工作者初步整理,2号墓中目前已发现编磬18件。与磬一起出土的两个圆形木质编磬底座,上面有鲜亮的漆痕,花纹至今依稀可见。墓内还发现了两件别致的木质磬锤,其中一件磬锤保存完好,另一件柄部受损。这些编磬散落在地,其中几件已经断裂。
九连墩1号墓出土了一套34件编钟,其数量和规模是继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和2号墓出土之后,位列第三的楚系墓葬出土编钟。据现场参与考古发掘的武汉音乐学院李幼平教授介绍,这套编钟共计34件,分三层排列。专家初步认定有少数几件是调过律的“实用器”。二号墓共出土编钟14件,均为调过律的“实用器”。
现场音乐考古专家李幼平教授说,钟分为钮钟、甬钟、镈钟三类,有从大到小不可颠倒的组合关系,因而称之为编钟。“八音”之中,楚人所爱以钟为最。钟作为一种乐器,也成为楚国重礼器,是王权的象征。楚人曾大量铸钟,并且掌握了较高的青铜器冶铸技术。
竹简文物
出土的竹简呈黑色,上面字迹欠清。由于长时间的浸泡,这些竹简已经软得像煮熟了的面条。考古专家用保鲜膜进行现场密封,并尽快运回武汉妥善保护。
竹简是当时人们的文字记录,传达的信息比出土器物更加直接、稳定。以前每次发现竹简,都会引起学术界轰动并进而引发研究热潮。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表示,他们先前已估计会有竹简出土,并已邀请国内著名的竹简保护专家和古文字学专家到场协助工作。由于刚出土的竹简不能受到任何碰撞,必须经过化学处理后,再由相关学科专家进行进一步研究。估计竹简上的文字解读工作还需一段时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殷伟璋介绍,根据以往的考古经验,楚墓中的竹简一般分两种:一种是记录随葬物品的“遣册”;另一种是当时的著作,内容包括天文、地理、音乐、卜筮等。竹简可以与后世流传下来的文献记载相印证,纠正文献记载的谬误,甚至填补后世未流传的历史文学空白,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殷玮璋说,九连墩出土的大量竹简,对楚文化和战国历史的研究将有重大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