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王强东)
作品欣赏
九百九十九朵玫瑰
凌晨四点醒来,翻着“厨房”老照片,耳畔单曲循环播放着《九百九十九朵玫瑰》: 往事如风……送不走身影蒙蒙,烛光投影映不出你颜容,仍只见你独自照片中……
深情的曲韵中,仿佛又看见娘围着灶台忙活。萝卜片刀、萝卜插、暖水瓶、马勺、罩沥、大铜勺、和面盆、擀面杖、大菜刀、白笼布、老熬锅、大水缸、老式案板、小提梁泥罐……还有那磨光的秃秃的“小铲”!哪一个不浸满爱意,哪一个没有娘辛勤的劳作?就爱馋娘做的那一口,就爱娘边擀面边唠叨的样子……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泪染襟!
记忆中,小学三年级爬树摔断了手臂,伤筋动骨一百天,整整三个多月,娘哭红了眼睛,瘦了一大圈,儿是娘的心头肉,咋会不心疼?我偏庆幸那段“既不用上学,又有好东西吃”的时光。娘总爱熬“排骨汤”“炖老母鸡”,厨房内,案板前,大菜刀叮咚声里,不一会就闻到了满屋的肉香,沁人心脾的“奢侈”……当然,更忘不了,大铜勺内的“葱炒鸡蛋”!
冬月十五,寒风刺骨。洗白菜、煮白菜、晾菜干,大石头压在大缸内,不消十天半月,娘拿手的“酸菜”新鲜出缸,可我却不敢吃,只为石头面、水表层的“发霉”的酸泡沫眼。娘做的“酸汤面叶”“鸡蛋西红柿搭面”“家字牌饺子”“自创王氏炉面”……一道道,全浸透了满满的爱意!
那根擀面杖,溜圆笔直,留下了多少岁月痕迹?那悦耳的“咚咚咚咚”,陪伴我多少个春夏秋冬,四季轮回?闭上眼,脑海里全是娘,微侧着身,略躬着腰,双手用力地“抓推卷摊”“洒上面麸”……直到将面擀成圆圆的、亮晶晶地薄,一层层、一圈圈缠绕在杖上,又前后上下铺得层层叠叠,然后大切面刀上场,熟练而又均匀地切成细条。当抖开面条、阳光透过窗纱,照耀在那一片面香和娘沁出细汗的额头,娘抬起手背、轻捋发梢的样子,是全天下最美丽、最温暖的画面!
那个泥瓦提梁罐周身乌黑,历经岁月沧桑,依然锃明瓦亮,无声诉说着属于娘的故事。每年的夏忙秋收,漫长的麦埂,无尽的青纱帐,顶着霞光、沐着月色,弯腰收耕的丰收喜悦,伴着豆大的汗珠,滑落在那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的热土上。娘常说:土地是最忠实的,春耕秋收,春华秋实,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你出几分力,淌多少汗,土地就回报你几分收获,几分喜悦……就连死后,也会长眠在生你养你的这片热土。
朴实无华的话语,却蕴藏着玄机与哲理。每次,听娘讲时,定会捧着泥瓦罐,罐里或是麦仁汤,或是冬凌茶,最常见是绿豆、黄豆、红豆汤,再加些丁冈苗水。瓦罐不大、一家人传着喝,而我则最喜欢吃里面的豆豆,没等见底便伸手去捞,每次都被娘重重地敲痛了头,依然义无反顾,拼了命地塞进嘴里,细细咀嚼那满口清香。
那磨光了头的小铲,曾做出了层出不穷、味道醇厚的各类家常小炒,那是娘亲的味道,如今五年了,纵然我使出浑身解数,尽全力依葫芦画瓢,却始终炒不出当年的味道,总多了些油腻与烦躁,就像娘挂在嘴边的“心静自然凉”般,我终究还是心浮燥些,作不出娘的手艺与味道。
那个锈迹斑斑,大有年头的罩沥,也闲置了有一段间,女儿们嫌它脏兮兮的,新换了合金版的罩沥,同样再也盛不出“家字牌的饺子”,妻子与我也始终包不出象样的饺子,不是皮厚了,就是馅咸了,要么就是肉太多、太腻了!每年春节,除夕晚上、初一早上,都会端上清汤饺子,虔诚许愿请先人回家过年,其中就有娘亲,唯恐她会嗔怪手艺不精,甚至于怕娘看到饱经沧桑的我,会掉眼泪……
环顾厨房,老物件历历在目,每一件都有着娘的身影,散发着浓浓爱意。老式暖水瓶,大的陶瓷和面盆,还有萝卜插、萝卜片刀等等,都被放在洗碗池下面,橱柜里的一角,如今都仔细地清洗干净。又是一年秋叶黄,白菜萝卜丰收了,二叔、小婶、二姑纷纷送来了蔬菜瓜果,倒是比娘在时还丰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最近喜欢上了火锅,下班回家,用上老物件,随心备些涮菜,房后超市买上块儿八毛的豆腐、血块……瞬间,满屋热汽腾腾,暖意浓浓,我又喝了两杯,涮着锅,吃点菜,煮茶品酒话人生,不图什么惬意,只愿想娘时,营造出那种家的温馨,就像娘一直在一样,默默地疼爱地凝视着我……
目光,停留在醒目的红窗花上。大大的“全家福”,恰似娘大爱无声的眼神,微醺之余耳畔又想起那首经典老歌《九百九十九朵玫瑰》,送给最最疼我爱我的娘亲……[1]
作者简介
王强东,河南济源人,济源作协会员,爱好文学、骑行、音乐等,现供职于济源教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