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寄岑參
《九日寄岑參》是唐代詩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九日寄岑參》 | |
---|---|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
據《舊唐書·玄宗本紀》、《資治通鑑》記載,長安一帶「霖雨積六十餘日」,關中大飢,農田淹沒,「稼穡不可救」,詩正作於其時。岑參,系杜甫好友。其時已辭安西四鎮節度幕府書記職,返長安。面對當前的局勢,杜甫以詩代柬,表達了對當時朝政的不滿。
杜甫以詩代柬,詩中對為陰雨所阻,不能訪問岑參,表示深為懷念。對天災給「蒼生」造成的災難表示同情和關懷,並借「陰陽失度」而對當時朝政有所譏刺。
目錄
作品原文
《九日寄岑參》[1]
出門復入門,雨腳但仍舊。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軒,飯食錯昏晝。
寸步曲江頭,難為一相就。
吁嗟乎蒼生,稼穡不可救!
安得誅雲師?疇能補天漏?
大明韜日月,曠野號禽獸。
君子強逶迤,小人困馳驟。
維南有崇山,恐與川浸溜。
是節東籬菊,紛披為誰秀?
岑生多新語,性亦嗜醇酎。
采采黃金花,何由滿衣袖?
詞句注釋
⑵復:是再三再四。因為雨所困,故方欲出門訪友,又復入門。
⑶泥活活:讀音「括」,走在泥淖中所發出的聲音。
⑷飯食錯昏晝:陰雨不辨昏晝,故飯食顛倒。
⑸寸步:是說離得很近。但難得去拜訪。
⑹雲師:雲神,名豐隆,一說名屏翳。疇:誰。
⑺大明:即指日月。韜:韜晦。日夜下雨,故日月盡晦。
⑻君子:指朝廷官員。逶迤:猶委蛇,從容自得的樣子。《詩經·召南》:「委蛇委蛇,退食自公。」這句是說朝官雖有車馬,但上朝退朝,來往泥濘,也只能勉強擺出一副官架子。語含譏諷。按白居易《雨雪放朝》詩:「歸騎紛紛滿九衢,放朝三日為泥途。」可見唐代原有因大雨大雪而放假的辦法,但這一年雨下了六十多天,當然不能老放朝。小人:指平民和僕役。他們都是徒步,所以困於奔走。
⑼溜:水流漂急。
⑽紛披:是盛開,不能賞玩,所以說「為誰秀」。
⑾新語:一作「新詩」,醇酣即醇酒,酣音宙。
⑿黃金花:指菊花,古人多用菊花制酒。
白話譯文
方欲應邀出門造訪,又返回門內,那密集落地的雨點只是依然下個不停。去往你家的道路泥濘,欲去看望於你,無法啟行,想你想得我容顏消瘦。我獨自坐在西窗下深思不已,連吃飯也辨不清是黃昏還是白天。雖然我距您的住處很近,卻難得去與您會面一次。唉,可憐!那些受苦受難的老百姓,被水淹毀的莊稼是無可挽救了。怎麼才能除去那可惡的雲師?誰能去將那天漏處補住?
日、月隱去了光輝,禽獸在空曠的原野里哀號。官員們勉強做出從容自得的樣子,老百姓卻困於泥濘而難以行走。城南邊有座終南高山,恐怕它也會被那急流的河水淹沒漂走。今天這個重陽佳節,東籬的菊花你在為誰開的這麼好?岑參先生有很多新詩,生性也特別喜歡香醇的美酒。雨中,眼看着那樣繁多的黃菊花,怎能使你的衣袖裝滿呢?
作品鑑賞
這首《九日寄岑參》,屬於寄贈之作,相當於一封詩歌體的書信。這一類詩作,應酬性色彩較濃,內容往往比較空泛。然而,這首寄贈詩卻大不相同。杜甫的這首詩寄贈岑參,一方面表達重陽節不能共賞秋菊把酒論詩的遺憾與惋惜,一方面對於天災給蒼生帶來的苦難抱有一定的關懷和同情。詩中既有寄贈之作的一般特點,對友人表示懷念和問候,又有涉及當時的社會生活,即因大雨成災對蒼生稼穡表示的關切和憂慮。
這首詩較長,按其內容可以分為三個段落。
第一段,從開頭「出門復入門」,到「難為一相就」,敘述訪岑而阻於雨,與岑參的住處曲江雖然不遠,但卻不能去探訪,倍覺思念,表現出了與岑參的深厚友誼。
第二段,從「吁嗟乎蒼生」,到「小人困馳驟」,由大雨而聯想到這場雨給蒼生百姓帶來災害。看起來,這一段似與岑參或杜岑友誼沒有直接聯繫,像是節外生枝。但細想還是有其內在聯繫的。這倒不僅僅在於都是說大雨,而是他們都是詩人,民間的疾苦是他們共同關心的問題。所以下一段內容,又回到作為詩人的岑參上來。
第三段,從「維南有崇山」到全詩的收尾,歸結到岑參的詩歌創作活動。從詩歌本身來說,這裡既寫出了杜甫與岑參這兩大詩人之間的友誼,也表現出杜甫對民間疾苦的關心。然而,過去有的詩論家認為這首詩的內容還不止於此,而是詩中喻指當時的朝政。據考,天寶十三載秋,大雨成災,宰相楊國忠卻取好莊稼來,向玄宗皇帝說:「雨雖多,不害稼也。」實際情況是否如此,當然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但無論有無寄託,杜甫對蒼生百姓疾苦的關心和同情,則是沒有疑問的。
名家點評
張埏云:「此詩憂國家危亂將至,而氣象愁慘,《邶》之『北風其涼,雨雪其秀。惠而好我,攜手同行』,意正相似。」
浦起龍《讀杜心解》卷一之一,云:「《通鑑》:『天寶十三載秋八月,淫雨傷稼。』詩正其時作。寄岑非只寄懷,實寄憂也。以雨頭之憶岑,隱中間之含諷。大臣蒙蔽,上掩聰明,而悍帥將恣橫焉。皆寓於『安得誅雲師』數語中。意本仇氏。」
王嗣爽《杜臆》卷一,云:「遵岩極賞此詩,謂唐人盡拜下風,固未必然;然起來四句,卻有情致。『誅雲師』,指佞臣如楊國忠輩。『天漏』,暗指玄宗之失德也。」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陽,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隨着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剛剛進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小兒子餓死了。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