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怀·株昭
九怀·株昭《九怀·株昭》是西汉辞赋家王褒创作的一首诗,是《九怀》的末篇。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诗人眼中的理想社会,完美朝政。但现实当中,奸邪当道,君子被逐,贤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全诗句式工整,想象丰富,诗人的悲伤情绪在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1]
- 作品名称 ;九怀·株昭
- 作品别名 ;株昭
- 作 者 .;王褒
- 创作年代 ;西汉
- 作品出处 ;《楚辞》
- 文学体裁 :骚体诗
目录
作品原文
九怀·株昭1
悲哉于嗟兮2,心内切磋3。
款冬而生兮4,雕彼叶柯。
瓦砾进宝兮5,捐弃随和6。
铅刀厉御兮7,顿弃太阿8。
骥垂两耳兮,中坂蹉跎9。
蹇驴服驾兮10,无用日多。
修洁处幽兮11,贵宠沙劘12。
凤皇不翔兮13,鹑鴳飞扬14。
乘虹骖蜺兮15,载云变化16。
鹪䳟开路兮17,后属青蛇18。
步骤桂林兮19,超骧卷阿20。
丘陵翔舞兮,谿谷悲歌。
神章灵篇兮,赴曲相和21。
余私娱兹兮,孰哉复加22。
还顾世俗兮23,坏败罔罗24。
卷佩将逝兮25,涕流滂沲26。
乱曰27:
皇门开兮照下土28,株秽除兮兰芷睹29。
四佞放兮后得禹30,圣舜摄兮昭尧绪31,孰能若兮愿为辅32?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株昭:责备之意,即责备奸邪小人般的达官贵人。株,借为“诛”,是责让,诛除的意思。昭,原意为显明,显达,这里指仕宦显达之人。
于嗟(xū jiē):叹息声。于为吁之省借。
切磋:雕刻骨器为切,雕刻象牙曰磋。引以比喻学问之观摩或朋友之攻错。这里比喻内心如刀切磋一样疼痛。
款冬,犹凌冬。
砾(lì):石头。
随:同“隋”,隋侯之珠。和:和氏璧。
铅刀:铅质的刀,不锋利之刀。厉御:御用厉器。
顿:顿时。太阿:宝剑名。
中坂:山坡半途。坂,山坡。蹉跎:失足,颠蹶。
蹇(jiǎn):跛,瘸。服驾:驾辕。
修洁:有修德纯洁的人。处幽:处于幽蔽之地。
贵宠:显贵而受宠信。沙劘(suō mó):即摩挲,用手抚摩。引申为亲昵之人。
凤皇:同“凤凰”。
鹑:即鹌鹑。鴳(yàn):鷃雀,一种小鸟。
乘虹:乘坐彩虹。骖霓(cān ní):霓彩拉车也。
载云:乘载于云上。
鹪䳟(jiāo míng):传说中的神鸟,似凤凰。
后属:后面随从。
步骤:或慢或快地前进。步:缓行。骤:疾走。桂林:桂树林。
超骧(xiānɡ):腾跃而前貌。骧,马昂首疾走。卷阿:卷阿山。卷,曲。引申为蜿蜒。阿,大陵,高山。
赴曲:合曲,合拍。
孰:谁。复加:复加快乐。
还顾:再回顾。
罔罗:网罗。捕捉鱼和禽兽的用具。这里代喻纲纪。
卷佩:收拾行装。佩:衣带上的饰物,代指衣物。
滂沲:同“滂沱”。本指雨下得很大,这里形容眼泪流得很多。
乱:尾声。
皇门:指君王之门。
株秽:根部的污秽。
四佞(nìnɡ):指尧的四个佞臣:驩兜、共工、苗、鲧。
摄:摄政,代君主处理国家政务。昭:发扬光大。尧绪:唐尧传留下来的事业。
辅:辅佐之臣。
白话译文
悲伤啊我仰天长叹,内心里如剑削刀剜。
款冬在严寒中开花,百花香草枝叶凋残。
瓦器碎石进献为宝,隋珠和璧抛弃一边。
铅刀钝劣高位任用,丢弃不用太阿宝剑。
千里良马疲惫垂耳,半山坡上蹉跎不前。
跛脚瘸驴拉车驾辕,无用之人日益增添。
清廉之士退避归隐,权贵宠臣君前弄权。
凤凰不能自由翱翔,鹌鹑鷃雀任意飞窜。
乘驾虹霓升空远游,车载彩云变化万端。
命令鹪鹏前面开路,再叫青蛇紧跟后边。
慢或快走在桂林道,骏马跨越奇峰高山。
山丘起伏欢乐起舞,溪谷流水歌声潺潺。
奋笔写出神灵篇章,琴瑟齐奏宫商相和。
我在这里私自娱悦,哪里还有这样欢乐?
环顾人间世俗百态,败坏纲纪误君误国。
收拾行装将去远方,思念故国泪流滂沱。
尾声:
君门大开,光明普照下方,扫除邪恶浊秽,观百花绽放。
放逐四佞,大禹得掌朝政,虞舜摄国承继唐尧,事业兴旺,谁能像尧舜,我愿为辅相。
创作背景
西汉谏议大夫王褒读屈原的作品,推崇其温雅的为人,辞藻的华丽,却身处污浊,遭遇混世,没有人能够认识他的价值,因而作《九怀》追思怜悯屈原。《九怀·株昭》是其中第九首,也是最后一首。
作品鉴赏
《九怀·株昭》全诗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从首句到“鹑鴳飞扬”。诗人用了大量比喻,“随珠”“和氏璧”“太阿剑”“千里马”“凤凰”等来指责当世奸邪小人却占据高位,忠臣君子却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甚至遭受排挤。以此来抒发诗人的悲伤,即首句“悲哉于嗟兮,心内切磋”。悲苦的人生令人叹息。
第二层从“乘虹骖霓兮”到“涕流滂沲”,描写了诗人去国飞天的幻想,试图退隐朝政,归隐山林,不问世事,解脱自身。但诗人心中对君王还心存幻想,不甘心就此退出仕途。矛盾的心情充斥诗文,悲伤失意的情绪诉诸文字。 第三层从“乱曰”到末句。这一层描写了诗人理想的社会,完美的朝廷。期望君王能拨乱反正,能让像诗人这样的贤者充分为君王效力,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报效国家。这既是诗人的理想,却也是诗人的悲哀——在黑暗的社会绝无可能实现。 [3]
作者简介
王褒(约前90年—前51年),西汉辞赋家。字子渊,蜀资中(今四川资阳)人。少年时期就善于写诗,工于作赋,对音乐也有较高的天赋,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有赋十六篇,其中《洞箫赋》为早期的咏物之作,较有名。其作品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原有集,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王谏议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