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九孔螺

来自 动物界 的图片

中文学名:杂色鲍

拉丁学名:Haliotis diversicolor

别 称:九孔螺、九孔鲍、珍珠鲍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门(Mollusca)

纲:腹足纲(Gastropoda)

亚 纲: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

目:原始腹足目(Archaeogastropoda)

科:鮑科(Haliotidae)

属:鲍属(Haliotis)

种: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九孔螺,即杂色鲍,商品名为“珍珠鲍”,其半面外壳,壳坚厚,扁而宽,壳的边缘有9 个孔,所以称为九孔螺。杂色鲍属于腹足纲,原始腹足目,鲍科,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岩礁区域,为“海产八珍”之首,具有极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1]

目录

九孔螺形态结构

贝壳卵圆形,质坚厚,壳宽约为壳长的2/3,壳高约为壳长 的1/4,螺层约3层,基部缝合线深,渐至顶部渐不显,壳顶部钝,稍低于体螺层的高度,成体多被腐蚀,露出珍珠光泽。由壳顶向下,从第二螺层中部开始至体螺层末端边缘,有一行排列整齐的,逐渐增大的突起和孔,这些突起和小孔可数的约有30余个:其中靠体螺层边缘的7-9个开孔,这些开孔与外套膜边缘的裂缝相当,不开孔的突起顶部下陷成窝。贝壳表面还具有不甚规律的螺旋肋纹和细密的生长线,生长线随生长时期形成极为显明的褶皱,壳面常附有其他生物,如苔藓虫、水螅、龙介等。   

壳内面银白色,具珍珠光泽,壳口长卵形,大小与体螺层相等,外唇较薄,但极坚硬,边缘呈刀刃状;内唇厚,边缘向壳口内延伸,形成一个上端宽,基部略窄的片状遮缘。

九孔螺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我国福建以南沿海各地都有出产; 国外分布: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区的热带海区,日本;澳洲;菲律宾;锡兰等地均有分布。

九孔螺生境及习性

本种为暖海产的鲍鱼,一般生活于潮下带深度10米左右的岩礁海底,以盐度较高,水清和藻类丛生的环境栖息较多,在潮间带的下区常可釆到比较幼小的个体。

九孔螺经济意义

该种鲍鱼产量相当多,南方市场上的鲍鱼干即为本种加工制成,贝壳称石决明,为珍贵的药材,南海各地已开始人工养殖。

九孔螺分类学上的争议

对于杂色鲍的分类,日本学者认为应分为2个亚种: 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diversicolor)和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aquatilis),杂色鲍和九孔鲍均为杂色鲍的一个亚种。

台湾学者曾文阳也持此观点。认为分布在台湾南部,壳纹较粗者为杂色鲍,俗称“粗纹九孔”;分布在台湾北部沿海及岛礁水域且壳纹较细不明显者为九孔鲍,俗称“平纹九孔”,九孔鲍是杂色鲍的一个亚种。

在我国养鲍界,一般把杂色鲍分为2类:从台湾引种的生长速度比较快,称为“九孔鲍”;而大陆海域原产生长速度相对较慢者称为“杂色鲍”。国内学者吕端华认为将杂色鲍分为2个亚种是比较困难,这是因为杂色鲍的形态、颜色及花纹随不同生活环境变化,将二者作为2个亚种依据不足,只能将杂色鲍分为2个型(diversicolor型和supertexta型),且2种型之间还存在中间型。美国的Geiger则认为杂色鲍和九孔鲍完全是同物异名。

但是,为了选择优良品种,各繁殖场不分杂色鲍和九孔鲍进行杂交,加上政府和一些养殖公司陆续在各海域放流种苗,杂色鲍和九孔鲍种苗无论在形态学还是DNA水平上已完全混杂,无法区分。所以九孔鲍是或者不是杂色鲍的一个亚种,都很难有证可查。

参考来源

  1. 九孔螺, 海洋生物,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