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戈登拜倫
喬治·戈登·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 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喬治·戈登·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年——1824年),是英國19世紀初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代表作品有《恰爾德·哈羅德遊記》、《唐璜》、《她走在美麗的光彩里》、《我見過你哭》、《給一位哭泣的貴婦人》等。在這些被世人譽之為「抒情史詩」的輝煌作品中,詩人拜倫以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將自己親身遊歷歐洲諸國的切身體會融人作品之中,用開闊的視野和深邃的筆觸,展示了遼闊雄壯的時代畫卷,抒發了豪情萬丈的詩人情懷和表達了傲然不屈的鬥爭哲言。
喬治·戈登·拜倫 | |
---|---|
浪漫主義詩人 | |
出生 | 1788-01-22 |
國籍 | 英國 |
職業 | 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
知名於 | 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
知名作品 |
《恰爾德·哈羅德遊記》 《唐璜》 《她走在美麗的光彩里》 《我見過你哭》 《給一位哭泣的貴婦人》。 |
目錄
簡介
喬治·戈登·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英國著名詩人、作家,引領風騷的浪漫主義文學泰斗。 1788年1月22日出生在一個古老沒落的貴族家庭。父親曾供職於英國海軍,母親是英格蘭人。父親將母親的財產揮霍盡淨,為避債逃到法國,並於1791年死於異鄉。拜倫跟隨母親在蘇格蘭度過了貧窮而孤寂的童年。,10歲繼承男爵爵位,人稱「拜倫勳爵」。他曾在哈羅中學和劍橋大學讀書,深受啟蒙主義的薰陶。 成年以後,正逢歐洲各國民主、民族革命運動興起。反對專制、支持民主的先進思想,使他接近英國的工人運動,並成為19世紀初歐洲革命運動中爭取民主自由和民族解放的一名戰士。 拜倫一生為民主、自由、民族解放的理想而奮鬥,而且努力創作,從學生時代開始寫詩。他的作品具有重大的歷史進步意義和藝術價值,他未完成的長篇詩體小說《唐·璜》 ,是一部氣勢宏偉、意境開闊、見解高超、藝術卓越的敘事長詩,在英國以至歐洲的文學史上都是罕見的。他熱愛自由,除了支持英國的民主改革外,十分同情希臘的獨立運動。 1823年初,希臘抗土鬥爭高漲,拜倫放下正在寫作的《唐·璜》,號召一支義勇軍,前往希臘支援作戰,不幸於1824年因瘧疾死於希臘。他的死使希臘人民深感悲痛,全國誌哀21天。
生平經歷
1788年1月22日出生在一個古老沒落的貴族家庭。父親曾供職於英國海軍,母親是英格蘭人。父親將母親的財產揮霍盡淨,為避債逃到法國,並於1791年死於異鄉。拜倫跟隨母親在蘇格蘭度過了貧窮而孤寂的童年。十歲時,繼承了家族的爵位與莊園。父母的離異,他自己的生理殘疾,蘇格蘭大自然的風光以及鄉間的樸實生活,在拜倫幼年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1801年拜倫就讀於哈羅中學,1805年入劍橋大學。
1809年大學畢業之後,拜倫在貴族院獲得了世襲議員的席位,但卻受到歧視。於是拜倫帶着一種憤懣的心情離開了祖國,先後遊歷了葡萄牙、西班牙、馬耳他、阿爾巴尼亞、希臘、土耳其等地。當時這些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正在發展,資產階級民主運動也正在開始,這次旅行大大開拓了詩人的社會政治視野。
1811年7月拜倫回到英國,這次旅行孕育了後來的《東方敘事詩》,並在歸途中創作了《恰爾德·哈羅德遊記》的第一、二章,內容就是這次出國遊歷的所見所聞。
1816年4月拜倫離開英國,途徑比利時時到了瑞士,在這裡他結識了英國另一位偉大的詩人雪萊,並在思想和創作上接受了雪萊的影響。初到瑞士時,他因個人憂患而深深痛苦。波旁王朝復辟後歐洲反動勢力的加強,越發使詩人感到憂鬱和孤獨。但歐洲社會巨大的動盪,引起他對人類命運的思索和焦慮,這又使詩人的內心激動不已。這個時期所寫的長詩《錫隆的囚徒》和詩劇《曼弗雷德》等就突出地反映了詩人在國外流亡生活初期的痛苦和悲哀,以及內心劇烈的矛盾。
1816年10月拜倫來到意大利。當時意大利正遭受奧地利的奴役,革命運動正興起。拜倫同為民族自由而戰的愛國志士密切的交往,並在1820年參加了意大利有名的燒炭黨的秘密組織,投身火熱的鬥爭;在詩歌的創作中,他丟掉浪漫主義的幻想而走向現實,進入了他一生中最光輝燦爛的時期。為了激勵意大利人民的鬥爭,拜倫創作了《塔索的悲哀》 (1817)、 《威尼斯頌》 (1819)、《但丁的預言》(1812)等。
詩人私生活浪漫放蕩,戀愛事件層出不窮。在《異教徒》(1813)、《阿比多斯的新娘》(1813)、《海盜》(1814)、《萊拉》(1814)等詩中均有所反映。
1815年結婚後,其妻因謠傳拜倫另有所歡,在生下孩子後於1816年1月離開拜倫回父母家居住。兩人獲准分居後,拜倫於1816年4月出國,此後沒有回過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