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
乐 |
中文学名:乐 结构:单一结构(独体字) 字码1:U:4E50;GBK:C0D6;郑码:RHKO 字码2:仓颉码:HVD;四角号码:72904 86版五笔:QII 98版五笔:TNII |
乐,汉语一级字,读作lào或liáo、lè、luò、yào、yuè,最早见于甲骨文 ,其本义是一种弦乐器,引申指愉悦、使……愉悦等。《说文解字》认为是"五声八音总名"。[1]
目录
汉字源流
甲骨文中的"乐"字(图A,见《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第3728片)是个象形兼会意字,下面是弦乐本身的木结构(图A1),上面是以丝做成的弦(图A2),表示其本义是一种弦乐器,因为音乐使人愉悦和高兴,故"乐(yuè)"字后来转声为喜悦欢乐的"乐(lè)"。
图B(见《乐鼎》)是东周时代金文中的"乐"字,乐架的结构从图A1的形状变成了图B1的形状。东周以后,"乐"字发展为图C,在两条丝弦之间多加了一面鼓(图C1),把打击乐和弦乐揉合在一起。
图C1是"白(bò)",作"乐"字的声符用,使得"乐"字变成形声字。小篆中的"乐"字(图D,见《说文解字》)、隶书中的"乐"字(图E,见《好太王碑》)和楷书中的"乐"字(图F)都是由"乐"字的东周金文(图C)递演过来的。
到了东晋时代,出现了书法大家王羲之草书的"乐"字(图G),于是,六朝以后,便出现了草书楷化的民间俗字"乐"(图H),最终成为如今使用的简化"乐"字。[2]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第六上】【木部】
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木,虡也。玉角切。
说文解字注
【卷六】【木部】
乐,五声八音总名。
注:《乐记》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音下》曰:宫、商、角、征、羽,声也;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乐之引伸为"哀乐"之乐。
象鼓鞞。
注:鞞,当作倷,俗人所改也。象鼓倷,谓?也。鼓大倷小,中象鼓,两旁象倷也。乐器多矣,独像此者,鼓者,春分之音。《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是其意也。
木。
注:谓从木。
燽也。
注:【虍部】曰:"燽,钟鼓之柎也。"
五角切。
注:古音在二部。
(说明:"谓?也"中的"?"是一个图形,如"《说文解字注》书影"所示。)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部】乐
《唐韵》:五角切,《集韵》、《韵会》、《正韵》:逆角切,并音岳。《说文》:五声八音之总名。《书·舜典》:夔,命女典乐,敎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易·豫卦》: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礼·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
又钟鼓、羽籥、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孝经》: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又姓。《左传》:晋大夫乐王鲋,《战国策》:燕乐毅。复姓。《孟子》:乐正裘。
又《唐韵》:卢各切,《集韵》、《韵会》、《正韵》:历各切,并音洛。喜乐也。《通论》:喜者主于心,乐者无所不被。《易·系辞》:乐天知命。《孟子》:与民同乐。
又《集韵》:力照切,《正韵》:力召切,并音疗。《诗·陈风》:可以乐饥。毛音洛,郑音疗。
又《集韵》、《韵会》、《正韵》:鱼敎切。《论语》:仁者乐山。又益者三乐。
又《韵补》:卢谷切,音禄。《太公·下略》:四民用虚,国乃无储。四民用足,国乃安乐。班固《东都赋》:食举雍彻,太师奏乐,陈金石,布丝竹。
又《唐韵》:鲁刀切,音劳。《广韵》:伯乐相马。一作"博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