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樂陵金絲小棗

樂陵金絲小棗

樂陵小棗,亦稱金絲小棗。樂陵地區地處黃河下游華北平原,是棗的原產地之一。其栽培歷史,始於商周,興於魏晉,盛於明清,距今已有3000多年。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記載:「青州有樂氏棗,豐肌細核,膏多肥美,為天下第一。父老相傳雲,樂毅破齊時,從燕齎來所種也」。(當時樂陵屬青州郡)距今已有2200餘年。觀、東陵縣城東北有一株「老壽星」棗樹,傳說隋末農民起義軍羅成曾在此樹下拴馬歇息,清乾隆《樂陵縣誌》記載:明萬曆十九年,樂陵知縣王登庸「教民樹藝,對民種棗,有過者課種棗,以贖愆,故邑多棗。」清代的樂陵即被譽為「斗地打石糧,」「一年頂三秋」的風水寶地。詩人吳泰龐詩中寫道:「六月荷花連水碧,千家小棗射紅雲」。十分形象地描述了當時樂陵棗樹栽培的盛況和金秋季節成熟的棗樹掛滿枝頭的豐收景象。

目錄

目錄

基本內容[1]

樂陵小棗,亦稱金絲小棗。樂陵地區地處黃河下游華北平原,是棗的原產地之一。其栽培歷史,始於商周,興於魏晉,盛於明清,距今已有3000多年。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記載:「青州有樂氏棗,豐肌細核,膏多肥美,為天下第一。父老相傳雲,樂毅破齊時,從燕齎來所種也」。(當時樂陵屬青州郡)距今已有2200餘年。觀、東陵縣城東北有一株「老壽星」棗樹,傳說隋末農民起義軍羅成曾在此樹下拴馬歇息,清乾隆《樂陵縣誌》記載:明萬曆十九年,樂陵知縣王登庸「教民樹藝,對民種棗,有過者課種棗,以贖愆,故邑多棗。」清代的樂陵即被譽為「斗地打石糧,」「一年頂三秋」的風水寶地。詩人吳泰龐詩中寫道:「六月荷花連水碧,千家小棗射紅雲」。十分形象地描述了當時樂陵棗樹栽培的盛況和金秋季節成熟的棗樹掛滿枝頭的豐收景象。

目前,全市100萬畝宜棗地全部實現了棗糧間作化,全市棗樹達到2500萬株,年產干棗達1.2億斤.棗樹種植面積、干棗年產量、出口量均居全國第一位,成為名副其實的百里棗鄉,是國家定點的小棗出口創匯基地,被國家命名為「中國金絲小棗之鄉」。

樂陵金絲小棗品質優異,掰開半乾的小棗,可清晰的看到由果膠質和糖組成的縷縷金絲粘連於果肉之間,拉長1—2寸不斷,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金絲小棗因此而得名。小棗一般為橢圓形和鵝卵形,平均個重5—7克。它核小皮薄,果肉豐滿,肉質細膩,鮮棗呈鮮紅色,肉質清脆,甘甜而略具酸味;干棗果皮呈深紅色,肉薄而堅韌,皺紋淺細,利於儲存和運輸。樂陵小棗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可滋補身體和輔助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肺虛咳嗽,貧血等病症的功能。

參考資料

  1. 樂陵金絲小棗,搜狗, 2017-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