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爾姆教堂
教堂簡介
烏爾姆建造一座大教堂的計劃始於1377年,同年6月30日埋下基石。1392—1419年當地建築師恩辛格(UlrichEnsinger)主持建造磚石結構的教堂主塔,設計高度156米,但經過恩辛格極其兒孫三代人接力賽的努力,仍未能實現設計者的願望。
15世紀末以後,該教堂的建造斷斷續續,幾經反覆,一代又一代留下姓名的建築師和難以計數的石匠參與壘建教堂主塔,直到1890年在建築師拜爾(AugustBeyer)的主持下終於實現了恩辛格的設想。教堂主塔高度達161.6米,超出舉世聞名的科隆大教堂4.6米。1944年,一枚流彈將教堂主塔穿了個窟窿,戰後,修復工程歷時10年,到1970年基本恢復原貌。教堂主塔在70米、102米、143米高度設有環型平台,768級台階盤旋而上,通道僅一人多寬,兩個胖子側身也不能同時上下。
站在塔頂平台可以俯視多瑙河和愛因斯坦誕生地的全貌,當地人稱這座教堂不僅是上帝賜給他們的榮譽,而且是數代工匠留給後人的傑作,失而不能復得的珍寶。
教堂的產生
在基督教被正式承認之前,任何公開的祈禱和傳教活動都是不可能的。於是,早期基督教的宗教儀式和活動都是採取名副其實的「地下活動」。在秘密開挖的地道內,安放一張特製的長桌作為會議之用。地道的兩側壁上,挖出一個個的穴龕,裡面刻畫着粗拙的聖像作為信徒們膜拜的對象。由於怕教外的敵視者發現,這些聖像和聖經故事都採用象徵的手法。如陽光代表上帝,鴿子橄欖枝代表和平、幸福;牧童象徵耶穌,一群羔羊象徵人民,並以此代表耶穌愛人民;一個孩子在洗澡象徵皈依基督教的新教徒正在舉行洗禮[1]儀式;這種地下的穴龕盛行於公元1世紀到公元4世紀初葉,是基督教最早的教堂建築形式。
從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頒布了著名的「米蘭敕令」[2],使基督教取得了國教地位,在此之後,地下的穴龕活動終止停止了,地面的基督教教堂建築開始出現。
參考文獻
- ↑ 基督教洗禮的意義,新浪博客,2010-05-31
- ↑ 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敕令》,基督教的新紀元,個人圖書館,2021-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