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莊
義和莊地處濟南市東郊城鄉結合部。現有居民449戶,1700人,總面積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00畝,村辦企業20處,其中,工業企業12處,商業企業8處。
集體固定資產達1億元,人均純收入5300元,全村共有中共正式黨員60人,1995年成立了義和村黨委,下設四個分支,兩委成員由五人組成,有三人交叉任職,全村劃分為21個村民小組,村民小組長兼村民代表21人,青,兵,婦等群團組織健全,黨員活動室,文化大院,村民學校,人口學校等活動場所設施齊全。[1]
目錄
簡介
多年來,村黨委始終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三個文明一起抓的戰略方針,認真落實科學的發展觀,發揚團結奮進,務實求效的精神,紮實做好各項工作,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村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全村喜事新辦,喪失從簡,尊老愛幼,團結互助,蔚然成風,社會治安秩序穩定,法制教育常抓不懈,群眾的法制觀念不斷增強,連續多年無刑事案件,無治安案件,無計劃外生育。村委會連續多年獲得省、市、區、鎮文明單位榮譽稱號,2000年被評為省級綜合實力百強村,2006年被評為濟南市民主法治示範村。村黨委被評為歷下區"五好村黨支部"。[2]
發展歷史
義和村屬於丘陵旱區,自然條件差,過去是有名的窮村。早年間叫王二躲莊,據老一輩人講,過去北方有一個叫王二的佃戶,因交不起地主的地租,只好背井離鄉躲進南山的旮旯里定居下來,來往的窮人多了,就成了村落。以後,為圖個 吉利,改名義和村。村名好改,可惡劣的環境條件改不了,村子建在山頭的一面山坡上,七零八落的梯田,高低落差近 50 米,春秋滴水貴如油,夏季滿地滾石頭,人畜飲水就靠接雨、接雪。直到建國初期,面貌依舊。糧食畝產也就一百五、六十斤,難以糊口,人們過得是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連年吃國家的返銷糧。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從 1961 年起,我們開始搞一些如打旱井、修水壩等小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1962 年解決了吃糧自給, 1973 年開始,掀起了大規模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熱潮,生產條件不斷改善,以後年年賣餘糧, 1978 年糧食生產邁上了大台階,畝產達到 1194 斤,結束了以地瓜干為主食的生活,解決了溫飽問題, 1989 年實現了噸糧田,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義和村的發展更是如芝麻開花節節高。為改變"單一經營、守土受窮"的狀況,經過反覆探討、論證,我們確立了一條"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的振興經濟之路。從 1980 年起,我們靠山吃山,建起了料石開採、石子加工、燒石灰、淋灰膏一條龍的企業-石料廠,當年建廠,當年嘗到了甜頭。 1984 年我們又建起了磚廠,僅這兩項,村里一年淨收入幾十萬元。從此,一發不可收,背靠大一企業,為大企業拾遺補缺,先後建起了建築隊、運輸隊、保溫隊,並不斷上新、創新,上一個,鞏固一個;鞏固一個,發展一個,每年上 1 - 2 個項目,以滾雪球的方式發展到 20 個企業,村辦工業得到了長足發展,第三產業得到了大的發展,個體民營企業紅紅火火,村經濟總收入連年增長,各項公益福利事業蓬勃發展, 1992 年 被列入歷下區首批小康村。[3]
經濟發展
山東義和集團總公司地處濟南市東部開發區內,近靠小鴨集團、濟南鋼鐵廠、濟南高新技術開發區等幾大國營大中型企業,新建的世紀大道、 13號路和通往濟南國際機場的工業南路等幾條主要道路縱橫交錯,穿村而過。交通通訊發達,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該公司成立於 1993年9月,是一個跨行業、多結構、多層次的集體所有制性質的綜合企業集團,隸屬於姚家鎮,占地1平方公里,擁有固定資產1億元,職工1200人(其中:中高級職稱管理人員50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00餘名),主要行業為石油化工、建築建材、油漆保溫、汽車修理、商貿等,主要產品有9大類16個品種,主導產品聚丙烯獲省鄉鎮企業優秀成果特等獎,市場銷路好,產品供不應求,太空棉填補了省內空白,"PP"、"PE"塑料編織袋暢銷日本、加拿大、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集團技術力量雄厚,水、電、氣等設施齊全,各項公益福利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在95鄉鎮企業評價排序中榮獲"中國最大經營規模"鄉鎮企業1000家第322名和"中國最高利稅總額"鄉鎮企業1000家第433名,1996年7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授予"全國鄉鎮企業集團"榮譽稱號,跨入了國家級行列,並被濟南市鄉鎮企業局評為"市十大明星企業"。
義和編織廠
義和編織廠,主導產品聚丙烯,獲省鄉鎮企業優秀成果特等獎,市場銷路好,產品供不應求,
太空棉填補了省內空白,"PP"、"PE"塑料編織袋暢銷日本、加拿大、香港等國家和地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