麼站鎮
麼站鎮地處威寧縣南端,距縣城25公里,東與金鐘鎮毗鄰,西與麻乍鄉接壤,南抵金斗鄉,北靠草海鎮,以326國道和麼可公路為經偉,鄉村公路初具網絡。全鎮總面積197.6平方公里,轄16個村102個村民組,6611戶30334人。其中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98.25%,是一個純農業鄉鎮。[1]
目錄
城鎮簡介
幺站鎮在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南部。面積198平方公里。人口2.21萬,其中彝、回、苗等民族占15.8%。轄1居委會、18村委會。1949年為 金柱、海馬鄉。1953年析設抱都、幺站、香廠鄉。1958年撤鄉建超美公社。1961年析建瓜拉、抱都、香廠公社。1984年改置幺站鎮和抱都、香廠鄉。1991年合併置幺站鎮。畜牧業以牛、羊、馬、豬為主。是縣內 奶牛和商品牛良種基地。有中小學27所。鎮人民政府駐地幺站,在草海鎮西南12公里,團箐梁子西麓。人口 1 000 ,有漢、苗、彝等民族。海拔 2 100 米。為川黔滇古驛站,西出 威寧州城第一站,故名。設農貿集市。有公路接326國道。 [2]
居民介紹
麼站鎮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居住有漢、彝、苗、回、蒙古、白6個民族,占總人口的18.5%,少數民族中彝族、苗族人口較多。民族文化悠久,民族風情濃厚。 3產業結構編輯
麼站鎮氣候條件較好,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適宜發展 畜牧業及 種植業,畜牧養殖業發展得天獨厚、前景看好。主養牲畜有馬、羊、牛、豬等。種植作物主要有玉米、 洋芋、 芸豆、大蒜、 蕎麥、小麥、燕麥等。主要經濟作物有 烤煙、 旱煙、 辣椒、蘑芋、 半夏等。還盛產蘋果, 桃子、 花紅、 杏子、 柿子、 核桃、板栗等乾鮮果。麼站鎮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資源有煤、鐵、銅、鋅等,特別是煤、鐵、銅藏量較大,開採價值可觀。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作為一個農業鄉鎮,麼站鎮繼承和發揚了重視農業的傳統。隨着 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糧食生產逐年增長。以雜交玉米、 地膜覆蓋、玉米育苗移栽、包穀洋芋套種、綠肥聚壟 免耕、 脫毒馬鈴薯、烤煙等高科技種植含量較高的農業生產,全鎮各族人民的農業生產和糧食增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增收渠道逐步拓寬,使生產條件有了明顯改變,農業生產 工作積極性空前高漲。以烤煙為支柱產業的黃色經濟迅速發展;以玉米和馬鈴薯為主的農作物種植,正向規模、規範化方向發展壯大。馬鈴薯銷售年年大增,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畜牧業在農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資源豐富,是發展養殖業的好地方。隨着 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以來,森林覆蓋面積不斷擴大,草資源更加豐富,生態環境良好,自然風光美麗,是 鄉村旅遊的理想去處。 [3]
基礎設置
交通、電力、信息建設是地方發展、進步和繁榮的基礎,是一個地方現代文明的標誌。麼站鎮以 326國道和326複線麼可公路為經偉,村級公路為輔助,交通網絡初具規模;通過國家兩期農網工程改造,全鎮農村用戶用上了 國家電網輸送的電,全鎮村寨面貌煥然一新,家家戶戶電燈明亮,農業加工等也用上了電,電視、音響遍及山村小寨,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深入基層、深入人心,文化科技知識得到了廣泛普及,推動了全鎮物質文明和 精神文明建設的大發展。信息工作發展迅速,網絡覆蓋全鎮鄉村角落,加快了山村與外界的交流與溝通,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大進步、大發展。「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加快科技進步,走 科教興國、科教興鎮之路是麼站鎮多年的選擇,我鎮教育工作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緊緊圍繞「兩基」、「兩全」為目標,狠抓 基礎設施建設,強化目標管理,注重人才效應, 堅持以人為本,創辦特色學校、示範學校,一直成為我鎮一道亮麗的風景;全鎮教職員工奮力拚博,默默奉獻,育人環境不斷優化、美化、淨化,麼站教育的明天會更加美好。麼站鎮社會安定、人民團結;黨的事業不斷加強,衛生事業不斷發展, 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不斷發展;勤勞的人民安居樂業,對未來充滿無限的希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