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醫師
- 記者林莞茜/綜合報導2021-09-29 國產高端疫苗在8月23日開打,總統蔡英文在第一時間就前往台大醫院接種,根據指揮中心規劃,蔡英文已符合第二劑接種滿4週以上資格,稍早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表示,蔡英文將在上午7點15分到「台大醫學院體育館」進行第二劑高端疫苗的接種。另副總統賴清德則預定在7點45分接種。
主治醫師(attending physician)是醫院的職稱的一種,比住院醫師高一級,比副主任醫師低一級,屬於中級職稱。
- 不同於「主治醫生」或「主治大夫」。
- 醫院的住院部各科室,將牀位分配給各醫生,每一牀位的主要負責的醫生,就被患者和同行稱為主治醫生或主治大夫,他們可由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和副主任醫師擔任,
- 是一種責任人稱呼。
- 1、在醫生組長領導下,負責本科一定範圍的醫療、教學、科研和預防工作。專業技術資格證書(主治醫師)證書封皮
- 2、認真執行各項規章制度、診療常規和技術操作常規,經常檢查本病房的醫療質量,嚴防醫院感染與差錯事故的發生。
- 3、按時查房,具體參加和指導住院醫師進行診斷、治療及特殊診療操作。檢查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情況。
- 4、主持病房的臨牀病例討論及會診,檢查、修改下級醫師書寫的醫療文件,決定病員出院,審簽出(轉)院病歷。
- 5、掌握患者的病情變化,發生患者病危、死亡,醫療事故、醫院感染、傳染病疫情等重要問題時,應及時處理,並向組長彙報。
- 6、參加值班、門診、會診和出診工作。
- 7、擔任一定範圍的臨牀教學,組織醫師學習與運用國內外先進醫學科學技術,開展新技術、新療法,做好資料積累,及時總結經驗。
- 8、協助護士長搞好病房管理。
主治醫師升等制度的缺憾
- 高芷華51歲縱使得過台大教學優異獎、北美校友會最佳主治醫師獎、在病患心中也是個細心認真的醫生,但她每年還是必須斤斤計較論文點數───依照台大醫院內部升等辦法,沒有國家型計劃主持人的頭銜,始終無法升等。
- 她台大醫學系同班同學,還留在台大擔任教職的幾個,多數也還是月薪6萬多元的助理教授。
- 她臨時代替同事出席全國公私立醫學校院院長會議,討論主題之一恰巧是「多元升等」,讓醫學院教師也可透過教學加分或行政加分來升等。
- 這是教育部力推的改革,也正是擅長教學與看診的她,最需要的升等方式。
- 她將離開待了15年的台大醫院,前往剛成立的輔大醫院擔任教學部主任。
- 她是台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很喜歡教學和看診,很努力想當個很好的醫生、很好的老師,希望每個都做到最好,但沒有時間,面臨很大瓶頸,所以才需要出路。
- 醫學系畢業後,我次專科選腎臟科,結訓後也沒想到要念碩士或博士,只希望好好看病
。
- 本來到三重醫院(現新北市聯合醫院三重院區)協助建立洗腎室,當時只有少少幾床,但兩年後每月已有500多個床位給洗腎病人,後來我申請回台大醫院。
- 台大醫院要求研究、服務、行政和教學,但很難完美。
- 如果花很多時間做研究,就無法好好教學,在指導學生病歷紀錄或跟學生討論上,只能草草帶過;研究做得好比較容易升等,但那不是我的理想。
- 剩下時間就做研究。
- 台大醫院要求3年有3篇國際期刊,我有的同事很厲害,寫得特快,每2、3個月就有1篇期刊論文,而其他主治醫師,通常是每年1到2篇。
- 高芷華有時一天只睡3個鐘頭,好幾次幫住院醫師修訂病歷,都在電腦前面睡著,醒來繼續弄。
- 很多人研究做得好,部份原因是不同科獲得的資源不同,可以集中資源或人力,請人來幫忙做研究。
- 做研究,需要錢請助理和實驗室,但要寫很多計劃去申請才有經費。
- 高芷華真的沒有時間,所以申請國家型計劃,常自掏腰包做研究。
- 高芷華升等卡在5年期間,沒有2年的國家型計劃的主持經驗,但研究論文點數是夠的。**沒有國家型計劃,因為我是副主持人,要計劃主持人才可以拿來升等。
- 高芷華做了超過10年的教學研究計劃副主持人,幫內科完成計劃,但我無法用這個升等。
- 尤其有些計劃,助理教授沒辦法當主持人,規定要副教授等級以上。
- 就算多努力,高芷華也沒辦法當。
- 台大醫學系跟高芷華同屆的,大部份是助理教授,少數副教授。
- 台大現在升等比以前更困難,最近多加績優論文的條件,要投影響係數很高的論文。
醫學院最新規定是,助理教授滿6年無法升等就要離開。
- 有些科別的期刊影響係數很高,人家1篇抵10篇。
- 沒背起來所有升等規則,因為連國家型計劃都沒有,根本不用談。
- 高芷華的天賦在教學跟看病。
- 台大有它的堅持和要求,這也是台大很寶貴的地方。
- 堅持頂尖的研究,高芷華自己的困境吧。
- 台大應該讓更多年輕醫師有更多出路才對。
- 高芷華腦海中無法想到,誰會絕望到不擇手段買賣論文或造假。
- 每個人在遇到困境時一定會找出路,找出路的過程中,有沒有取巧?或許有,但我真的不知道。[1]
主治醫師重要性
- 醫學系畢業之後,會先接受「不分科住院醫師」的訓練,也就是所謂的「PGY」,他們會輪流到不同的科別完成幾個月的短期訓練。
- 爾後才會進入不同的分科,諸如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等擔任「住院醫師」。
- 各個科別所需要的訓練時間長短不一,短則三、四年,長則五、六年,訓練結束之後才有資格參加專科醫師考試。
- 資深的住院醫師會擔任「總醫師」,負責較多的臨床與行政工作。
- 拿到專科醫師證書之後,便能成為「主治醫師」。
- 實習醫師和PGY醫師較為資淺,總醫師和主治醫師較為資深。
- 到醫院的時候可千萬要把狀況搞清楚。因為隨著急重症醫師荒的狀況惡化,「魚目混珠」的情形也越來越常見。
- 大廟比較靈,大醫院比較好?
- 由於大型醫院林立,就醫便利,無論大病小病許多人習慣直接往區域醫院或醫學中心跑。
- 這種「大廟比較靈,大醫院比較好」的信仰其實可不一定正確,因為大型醫院裡通常有最多的實習醫師和PGY醫師。
- 在理想狀況裡,資淺的醫師可以跟著師長們學習、汲取經驗、避免犯錯,但在人力短缺的現實之下,他們往往被推到第一線,硬著頭皮上。
- 世界頂尖企業都在用都在用的管理法,想法被實現、跨部門溝通無障礙!
- 舉個例子講。急診室裡急性腹痛的患者很多,從輕微的腸胃炎到可以致命的腸胃道穿孔都有,若患者是女性,那需要考慮的原因就會更加複雜。
- 為了鑑別婦科方面的問題,急診室照會婦產科醫師的機會自然就很頻繁。
- 過去在發照會單時,都是由資深的總醫師到場處理。
- 也不曉得從什麼時候開始,負責看照會的生面孔越來越多,他們的臉上時常掛著惶恐與不知所措。這些戰戰兢兢的醫師正是PGY醫師。
- 根據現行規定,這些PGY醫師在為期一年的訓練過程中,僅有一個月在婦產科。
- 這些PGY醫師可能才到婦產科一周、二周便要負責到急診室看照會。
- 他們對於婦產科的認識恐怕和家屬差不了多少,甭說操作超音波,連內診該怎麼做應該都不曉得哩。若是遇到子宮外孕這類需要盡快動手術控制內出血的狀況,遲了可就來不及囉。
- 年輕的PGY醫師只是被派到急診室「假裝有醫師」罷了,充其量就是穿著白袍的「人形立牌」。
- 這些年輕醫師什麼都不會,卻被迫到前線裝模作樣扮演冒牌的婦產科醫師,何其無奈?不明就裡的患者,又何其無辜?
- 千萬別急著指責正牌的婦產科醫師。因為正牌的婦產科醫師早已如鳳毛鱗爪,稀奇罕有囉。
- 維持的婦產科醫師,既要看門診、顧病房,又要接生、開刀、做研究,早就分身乏術,萬不得已才會請出「人形立牌」這種下下之策。
- 急診室沒有急診科醫師,「魚目混珠」的情形其實也不只有婦產科。
- 許多醫院的急診室都很缺人力,沒有急診專科醫師該怎麼辦呢?醫院高層會命令其他科別的醫師到急診室支援,所以泌尿科醫師被迫到急診室、家醫科醫師被迫到急診室,這些錯亂的配置早就稀鬆平常。
- 由最資淺的醫師看照會、叫其他科別的醫師兼看急診、或是讓精神不繼的外科醫師執行手術,還有身心俱疲的護理人員,我們期待的醫療品質早就被大打折扣。
- 「品質少了,價格沒變」,差不多可說是名符其實的「黑心商品」。[2]
目錄
參考來源
- ↑ 程晏鈴. 蒲松齡前世與後身的傳奇. 康健雜誌. 2018-05-18 [2021-09-29] (中文).
- ↑ 劉育志. 醫師等級大揭密:看錯醫師,小心要你命!. 良醫健康. 2014-01-20 [2021-09-29]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