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哈爾姆斯
丹尼爾·哈爾姆斯(1906-1942),蘇聯作家,因其創作的的劇作《伊利莎白·巴姆》而被一些研究者認為是荒誕派先驅之一。20世紀20年代末主要從事童話創作。後遭鎮壓,於1942年死於獄中。
丹尼爾·哈爾姆斯 | |
---|---|
原文名 | Даниил Иванович Хармс |
出生 |
蘇聯 | 1906年6月26日
逝世 | 1942年8月3日 | (36歲)
國籍 | 蘇聯 |
職業 | 作家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丹尼爾·哈爾姆斯
外文名稱 Даниил Иванович Хармс
從 事 童話創作
逝世日期 1942年
代表作品
《伊利莎白·巴姆》
主要成就 荒誕派先驅之一
職 業 蘇聯作家
出生日期 1906年
目錄
概述
丹尼爾·伊萬諾維奇·哈爾姆斯''''(Даниил Иванович Хармс)(1906——1942)
前蘇聯文學家。1906年生於彼得堡,20年代初步入文壇,加入文學團體「真實藝術協會」,同時寫出大量詩歌、小說和劇本。20年代末起主要從事兒童文學作品的創作,他的兒童詩一時家喻戶曉。1942年,哈爾姆斯無辜遭鎮壓,後被恢復名譽。 1927年,哈爾姆斯的《伊麗莎白·巴姆》一劇在列寧格勒上演,該劇中所體現出的情節和衝突的淡化、人物的木偶化、台詞的非連貫等特色,使得有些研究者認為:哈爾姆斯是荒誕派戲劇的先驅之一。60——70年代,他的詩作紛紛重新發表。1987年第14期蘇聯《圖書博覽》刊登了哈爾姆斯的組合短篇《斷片》。
簡介
原名:丹尼爾·伊萬諾維奇·尤瓦喬夫(Даниил Иванович Ювачёв),筆名「哈爾姆斯」來源於對英文字「charms」和「harm」(「迷人」和「傷害」)間的諧音關聯,也因為他十分欣賞英國文學形象福爾摩斯。
評價:「陀、托二人的小說在俄羅斯學校廣為普及,適合於14到16歲的青少年,當你是18歲時,這些小說的確頗有裨益。但到了30歲,一個人總要讀寫不同的東西,而哈爾姆斯就是這樣的作家。讀一讀蘇聯早期的俄語詩歌和美學理論,你會發現,如果這些俄羅斯作品早就被翻譯過來的話,同時代的美國詩文理論就黯然失色,毫無必要了。」 ——翻譯家 馬特維·延科列維奇
作品的主題:人與人之間的互相躲藏,不安的生命真實感和對不起眼的細節的投入
作品的風格:擅寫怪誕的散文和兒童故事,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列寧格勒前衛藝術家中贏得聲名。
生平
1905年哈爾姆斯生於聖彼得堡,父親是當地的政界和宗教界知名人士。
1925年起,哈爾姆斯便開始在誦詩會和其他前衛活動中顯露頭角,成為蘇聯作協的前身之一「全俄詩人協會」列寧格勒分部的成員,發表了兩本詩集,這是哈爾姆斯在世時唯一發表的兩部「成人」作品。
1927年,哈爾姆斯同一批實驗文學家,包括亞歷山大·維丹斯基(1900-1941)和詩人尼古拉·扎波羅茨基(1903-1958)一道成立了文學社團「OBERIU」(「真正的藝術」的縮寫),並成為其中堅力量。社團的初衷是為了應和風行歐陸的超現實主義,同時挑戰蘇聯官方推行的沉悶的美學風尚。
1942年,列寧格勒遭受圍困,哈爾姆斯本人也為這種挑戰付出了代價,最終死於獄中,年僅36歲。